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陈寅恪像个裁缝先生

  | 周明 文 |

  陈寅恪留德归来,受聘于清华研究院。于1926年7月到校开课。

  陈先生学问高深,且博学,讲课精彩纷呈。每逢陈先生的课,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外校如北大的一些教授,其中有吴宓、朱自清等。时任清华研究院长的吴宓教授每课必到,“风雨不误”。吴宓给予陈寅恪高度评价,以为“字字精金美玉”,称陈先生是“教授中的教授”。

  当时,清华园内,留洋归来的学者教授很是不少,“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陈寅恪归国后,仍是传统装束,“秋季常穿蓝布长衫,冬春季常穿长袍马褂”,真是国学得很。

  季羡林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记载:“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

  许世瑛在《敬悼陈寅恪老师》一文有述:“北方的冬天酷寒,寅恪师不喜欢穿大衣,他总是在棉袍外再穿上一件皮袍子,有时候还在皮袍子外加上一件皮马褂,讲课时讲得兴奋而感到有些燥热,先脱去皮马褂,有时候更脱去皮袍子,等到下课又一件一件穿了上去。”

  陈寅恪在去课堂教室的匆匆行色中,肘下总是夹着一个包袱。包袱里包着上课时需要用到的书籍教材,包袱布是黄色的。陈先生似乎从不用皮包放书,也是与众不同。

  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回忆:“从我记事起,我家住在清华园南院。后移居新西院,距西校门不远。父亲每天出门总是夹个布包袱,包着书本……”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一文中也写到:“陈师每次上课,必携带要引用的书籍多种,以黄布包裹,拿到课室,放在讲台。陈师……常夹黄布书包,进入课室……”

  许世瑛在回忆中提到,陈先生包书布分黄、黑两种,“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用一块黄布包了许多那堂课所要用的参考书,而讲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了那些参考书,他很吃力地把那些书抱进教室,绝对不假手助教替他抱进来”。

  季羡林在晚年回忆中讲到:陈先生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甚至,有竟将这般装束的陈寅恪视为裁缝先生的。

  同是清华教授的浦薛凤,时与陈寅恪隔院而居,有一年冬天,浦的父母从老家来清华作客,午后,老人往往坐在邻居王太太(王文显教授夫人)门外的椅子上晒太阳。陈先生上课时,从此而过。

  当陈寅恪慢步走过之时,看到王太太,自然微笑点头。浦母则向王太太问道:“这是一位裁缝先生?”后来,王太太将此告诉了浦薛凤,并对浦母说,“我告诉你老太太,这是一位鼎鼎大名的教授。”

  还有后话。一次,浦太太竟与陈寅恪太太说起此事,陈太太说,确有其事,说他先生(陈寅恪)回家确曾道及此事,但不以为忤,反而自己连笑带说“我的书包的确真像裁缝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