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今日出汛! 气温、雨量、水位均刷新历史

  9月2日下午,受台风“轩岚诺”外围影响,太湖边风浪加大。(还月亮 摄)​

  昨从无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今天,我市汛期正式结束。回顾整个汛期,我市经历了多项挑战——高温、雨量、水位创下多个“历史之最”。尽管全市出现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但得益于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生活供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有保障,未发生农业干旱,全市汛情总体平稳。

  数据“画像”

  高温、雨量、水位刷新历史

  每年的5月1日至9月30日,是我市的汛期。今年无锡汛期一反往常,出现了“汛期反枯”罕见现象,多项数据甚至创下“历史之最”:

  数据显示,持续153天的汛期里,高温天气唱主角——无锡市区、江阴、宜兴今年高温(≥35℃)日数分别达50天、53天、51天,均位居建站以来第一。其中,40℃以上高温日数分别为7天、6天、11天。无锡市区、宜兴更是分别以41.2℃、42.2℃打破极端最高气温纪录。受持续高温影响,全市生活生产用水量大幅增加。其中,最高峰的当日,市区日供水量达170.02万吨,宜兴市自来水日取用水量达46.2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与上述高数值相反的是,降雨量、水位数据创下新低。截至9月29日8时,我市汛期面雨量416.0毫米,较常年同期少41.0%,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少、1994年以来同期最枯年份。其中5月面雨量(12.8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汛期期间,“梅姑娘”迟到早退,“在岗”仅15天,比常年平均天数少10.3天,强势出场后,便开启“摆烂”模式——梅雨期内高温“霸榜”,面平均梅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成。

  今年汛期,长江来水量仅为常年同期的三成左右。受来水量少、降雨极端偏少和持续高温蒸发影响,我市河湖库水位下降明显——8月20日17时,太湖水位最低降至3.01米,较常年同期(3.49米)低0.48米,为近20年同期最低。汛期长江江阴站高潮平均4.42米、低潮平均2.58米,分别较历史同期低0.23米、0.32米。宜兴山区库塘水位持续下降,蓄水量大幅减少,油车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低,部分库塘已经露出库底。目前全市19座水库总蓄水量仅为2117万立方米,不足常年同期(7088万立方米)的三成。梅雨期后,各级水利部门加大沿江抗旱引水,锡澄地区河网水位总体正常略低于常年同期水位。

  抗旱防台

  引1/3个“太湖”为全市“解渴”

  与以往汛期以防汛为主不同,今年汛期重点做好防旱抗旱、防台工作,留下了诸多“高光时刻”。

  在此期间,作为防汛抗旱的“重器”,水利工程在水利部门的科学精细调度下“表现出色”:7月16日起,为确保太湖安全度夏,望虞河夏季“引江济太”开始实施,这是近10年来首次在主汛期开展引江济太调水工作;8月4日起,沿江上游谏壁抽水站、九曲河枢纽泵站启动引水,补充了宜兴西氿水源地水资源;8月8日起,新沟河江阴水利枢纽自建成以来首次启动引水……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9日,本轮望虞河引江济太常熟枢纽累计引水8.16亿立方米,望亭枢纽入湖水量4.13亿立方米。江阴沿江闸站累计引水13.76亿立方米(不含新沟河),接近太湖三分之一蓄水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利、供水部门的及时优化调度下,宜兴“水缸”主配角位置在今年汛期实现了无缝转换——作为宜兴的两“大水缸”,横山水库、油车水库蓄水量出现减少情形后,原本作为备用水源地的西氿水源地于7月11日启用,并逐步提升取水能力,有力保障了宜兴地区生活用水。

  针对高温天气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的情况,我市积极调度泵站、水闸等水工程,为锡澄地区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为应对宜兴山区部分区域出现的旱情,水利部门大力督促和引导相关镇街,通过开拓水源、清淤引水、筑坝翻水和架设临时机泵等应急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灌溉需求。

  今年汛期,影响无锡的台风共有两个——“轩岚诺”和“梅花”。台风影响过程中,市防汛抗旱指挥部3次启动调整防台风应急响应,最高响应等级达Ⅱ级,响应状态维持45小时……防台风应急响应期间,城市供水、供气、供电正常,确保了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

  据悉,通过各项抗旱措施,今年秋粮基本实现丰收,但宜兴部分区域旱情尚未得到全面缓解,汛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指导宜兴相关部门,继续积极采取抗旱措施,确保宜兴旱情尽早全面解除。同时,立足抗长旱,密切关注旱情和供水形势变化,加强监测预警,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抗旱水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全力保障今冬明春各类用水需求。(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