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的无锡四专家之一 生前低调、百度上信息寥寥

华有恒,一生献给中国桥

  华有恒(摄于1994年)

  武汉长江大桥“6人设计小组”,前排左一为华有恒

  10月18日,江南晚报微信公众号刊发了《屹立65年了!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一帖,介绍了当年参与设计“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4位无锡专家:顾懋勋、钱令希、华有恒、陈新。不少粉丝注意到,在4位专家中,关于华有恒的介绍相对单薄,这是为何?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寻找华有恒——始知其低调

  百度搜索“华有恒”发现,关于他的信息不多,连生卒年份都不详。记者经多方寻找,终于和华有恒退休时所在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联系上,这才得到了具体信息。通话时,该集团宣传部部长张静在电话那头略带激动地说:“在档案室查到了!是华有恒!华老是我们集团的老前辈!他低调,这么多年没有媒体聚焦过他!”

  华有恒这个名字,曾见于《长江日报》2017年11月的一则报道中,报道提到了他也是当初参与大桥设计的一个年轻6人小组中的成员。记者在逐一对文中提到的名字进行籍贯搜索时,发现了他是无锡人,但人物介绍极少。为更多了解华有恒,接下来打了数十个长途电话,从长江日报社到中铁九桥有限公司,再到《桥梁建设》杂志社,最后在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努力查找下柳暗花明。

  认识华有恒——建桥六十年

  退休档案显示,华有恒,无锡人,1926年11月生,194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先后任职于铁道部设计总局武汉大桥设计组、大桥设计事务所、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武汉桥梁学院、九江船舶管理处、大桥勘测设计院、武汉长江二桥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处副总工程师、处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92年退休后返聘为大桥局技术顾问。从上世纪50年代因武汉长江大桥与桥结缘,华有恒一直在桥梁领域从事建设工作整整60年。

  “华老生前有5位大学同学,一起来到武汉参建武汉长江大桥,2017年《长江日报》报道的主人公周璞就是其中之一。很遗憾,现在我们没有华老子女后代的联系方式。几位老专家生前关系很好,他们的后代也许知道信息。我们接下来就想办法联系周老的儿子。”张静得知江南晚报想深入报道华有恒,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老专家们从青年时代就为事业共同研究、共同吃苦,同学感情很深,2011年华老逝世时周老专门写了纪念文章。”张静特意找到了这篇文章,通过微信发来。

  怀念华有恒——勤恳一楷模

  这篇纪念文章介绍,周璞与华有恒相识于1943年,当时在上海育英中学读高三,华有恒家住上海市江宁路(当时叫戈登路)。1948年大学毕业,华有恒被分派到浙赣铁路实习,他的指导老师正是另一位参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无锡专家顾懋勋。1951年,周璞、华有恒及其他同学先后调入铁道部设计总局内专门设立的武汉大桥设计小组。1953年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成立后,华有恒参与了大桥钢梁结构计算工作,又参加了江汉桥的钢拱桥设计——这是我国首次采用的结合型结构,之后又参与完成了金沙江大桥施工设计等难度很大的任务。

  除了造桥,周璞还提到华有恒的另一大贡献。1972年至1985年,华有恒在武汉桥梁学院工作期间,参与了多用途浮箱的设计及制造。这种浮箱可直接在水上用人力和简单工具拼装,操作简便,互换性强,是平战结合、军民两用器材,它后来成为我国交通战备重点项目。

  华有恒69岁时,还和周璞联手请缨设计了武汉长江二桥建设所需的巨型牵索挂篮。21世纪初,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建设中,74岁的华有恒参与了“小天鹅号”及“天一号”两艘大型中心起吊的自行式架桥设备总体布置及技术参数的研讨、决策等工作。2010年,仍在研究提升大型架桥设备安装高度问题的华有恒感到腰部不适,回家休养,但此后病情不断发展,于2011年7月4日与世长辞。“我失去了一个良友。他一生勤勤恳恳、专心工作,实现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愿望,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深深地纪念他。”周璞在文末这样写道。

  周璞还谈到了华有恒的父亲,他竟是中国近现代有名的教育家华汝成,民国时期所用的诸多动植物学科课本皆由他编撰。

  (晚报记者 何白 吴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