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雪忠 文 |
适逢中秋,发小阿平邀请回甘露老家走走,其时,我离开家乡已有40多年了,中秋赏月吃麦饼、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已成为美好的记忆。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当我踏上谢埭桥头,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已然浮现在脑海之中。我沿着河浜,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小巷中,努力寻找着童年的足迹,热闹的茶馆店(书场),繁忙的老河滩(码头),神秘的眼房里(民国建筑群),高大的老义庄(谢埭桥小学)……随着时代变迁,都完全变了模样,扑面而来的是一幢幢民居小楼和崭新的村民文化公园。令我惊喜万分的,是村头那口伴随着我成长,养育着港里100多号人口的六角井,竟然遗留了下来!透过那破损斑驳的六角井,不禁让我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了那青涩的少年时代。
六角井是港里唯一的水井,坐落在生产队稻场(集中堆稻、脱粒、晒谷的场所)西侧,听长辈们讲,水井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为消灭血吸虫病,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农村普遍饮用河水),生产队组织人工挖掘了一口土井,井深约6米,直径约60公分,井栏呈六角形状,寓意风调雨顺,四周用水泥浇筑台面,平日里供村民担水、洗刷以及养蚕育种等生产活动。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六角井就热闹起来。男人们早早地扛着水桶赶着挑水,把自家的水缸盛得满满;女人们则端着大小脚盆,提着衣被或拎着果蔬食物,围着六角井台边洗刷边聊天,一时间,搓衣声、嬉笑声、舀水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婶娘们时不时交头接耳,张家长、李家短,大姑娘说媒,小伙子相亲……在不经意间传递某种信息,显然,这里是村民们获取生活资讯的一个重要场所。
从记事起,我就与六角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井旁的仓库与稻场,既是村民们集中议事的地方,更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好去处,那时,我们七八个年龄相仿的玩伴,几乎天天去那里打弹子、抛铜箍(圈)、踢百分、吸帕纸、斗蟋蟀、捉迷藏……无忧无虑享受疯玩的快乐,渴了咕嘟咕嘟喝口井水,累了趴在井口看看自己的倒影逗乐,弄得一身泥土、一身汗水才回家,少不了被大人们一顿呵斥,而顽皮的我,总是偷偷地跑去六角井边玩,等待我的必定是一顿生活了。
六角井不仅提供着滋养生命的甘泉,还启迪着村民们的智慧,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炎热夏天,六角井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井口冒出的丝丝冷气,给劳作一天的村民带来难得的清凉。傍晚时分,邻居们纷纷把长台、竹榻、门板架到稻场上乘凉歇息,精明的人用井水泼洒一地,瞬间把地面温度降了下来,大人们拿着芭蕉扇边扇风边闲聊,见过世面的能人绘声绘色讲起大城市里的“山海经”,尽管有时“瞎说封神榜、乱点西游记”,但小 狲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儿时的我特别好提问,时常仰望星空,指着星星向大人们不停地发问,什么是织女星、牛郎星、北斗星、长明星、启明星(太白金星)等等,恨不得把宇宙星空问个遍,至今,我还是个天文爱好者。记得村里有位年长的私塾先生(大家都尊称为老先生,对《易经》颇有了解),通晓经史,博学多才,但因年事已高,又不善农活,村里就安排老先生看守堆积在稻场上的稻谷。秋色夜晚,月光洒落一地,水井忽闪忽闪地发出光耀,借着月光,一群年轻人围坐在稻场上,紧盯着老先生讲述历史故事,讨教自然现象,我也“跟屁虫”似的混圈“旁听”,有时听得懵懵懂懂,就粘着老先生不放,尤其是《西游记》的故事总是觉得听不够、没讲完似的,缠着老先生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后,我才读到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榜》等名著的完整版。世事恍然如梦,岁月脚步匆匆,蓦然回首,已是花甲年岁,六角井似乎注定是儿时的玩伴一样,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和憧憬,留给了我太多难忘的记忆。
六角井终究是要消失的,可那谢埭桥淳朴的乡情永远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流淌;梦中那嘎吱嘎吱的挑水声,仿佛就是那六角井的泉水,在我的血管里涌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