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聚焦无锡两会

提升银发人群的幸福感,代表们提出:

多元参与合力托起“夕阳红” 专业养老服务搬到“家门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为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无锡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市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无锡作为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预计到2025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有154.88万人,占比达到29.01%。今年两会期间,张琦等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

  张琦表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再加上年龄、收入、身体状况等差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服务内容从简单生活照料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服务转变,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服务供给从基础性逐渐转向普惠性。

  “多年来,无锡基本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张琦指出,无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服务供给、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养老服务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监管水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部分地区侧重发展养老机构,未能均衡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也未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同步考虑医养结合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展“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这些都是无锡未来努力的方向。

  代表们建议,各级政府要更加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任务,确保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医养融合、智慧康养等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其次要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无锡养老服务法规、规划、政策、标准体系,重点聚焦居家养老服务立法,以及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方面内容,着力固根基、补短板,确保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全面完善。

  代表们还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坚持多元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共建共享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力度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拓宽养老服务融资渠道,促进养老服务产品开发,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潜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适度提高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的福彩公益金比例。制定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和标准,并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推动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融合式发展。

  关键词:家门口养老

  社区与养老机构建立结对联建机制

  市人大代表朱敏宇表示,无锡把“居民养老”放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嵌入式养老、专业养老机构建设、适老化改造等覆盖面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不过从周围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小区新村实际情况来看,出于环境熟悉度、费用支出等方面的考虑,很多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家门口养老”,往往需求较大的是定期的就餐、医疗、助浴服务和精神关爱,而不是一张长期的养老床位。

  朱敏宇建议在有关民生项目推进过程中,更重视社区本级专业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养老服务的提升,进行新一轮“家门口养老”的点位布局,满足居民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要。首先,社区要建立与综合性、规模化养老机构结对联建机制。可以通过专业养老机构进社区,社区提供一定面积的办公场所给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住宿、办公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然后由居民购买服务,工作人员以“钟点工”或“长包”形式提供上门的助餐、助浴、医疗和关爱等养老服务。社区还可定期安排专家医疗坐诊等各项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享受专业养老服务。其次,要加强社区服务中心专业队伍建设。社区可招录具备一定护理知识和服务意识的养老服务专员,并定期安排专员到结对机构或医院轮训和学习,加强社区本级的专业力量。此外,还要持续加大家庭适老化改造、智慧化服务建设。“可以把智慧化终端直接连接到社区,一旦老年居民有需求或出现紧急情况,可在社区得到高效快速的解决”,朱敏宇说。

  关键词:认知障碍照护

  让老人安享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认知障碍是人们对于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一大类能够影响病人认知功能的疾病的统称,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也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顾蕙等市人大代表提出,在老年人口总体规模大、认知障碍发病率高、核心家庭照料功能不断弱化的背景下,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有着严峻而迫切的现实需求。应建立健全一个由政府统筹,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共同协作的多元供给型照护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对认知障碍照护的现实需求。对此,代表们建议在社会、家庭层面,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认知障碍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度,增进社会对认知障碍老人及其家庭的理解、支持和宽容,形成友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认知障碍照护家庭,可探索“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家庭自负”的资金分担模式,引导和支持认知障碍照护家庭实施居家环境改造,给认知障碍老人创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同时,社区可整合各类资源,实施专业服务项目,为认知障碍老人家庭提供政策支持、服务援助和资源链接。在专业医养层面,建议将认知障碍筛查纳入无锡市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设立社区筛查通道,提高早期筛查覆盖率。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引导、资金支持等举措,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按比例建设认知障碍照顾专区、床位,增加专业照护供给。

  “认知障碍符合慢性病管理病种的相关特征。”顾蕙建议,可以将其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以强化认知障碍的干预、诊疗和管理水平,降低发病率,延缓病情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老年人健康,既让老人安享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也能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晚报记者 任蓉蓉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