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健康

“针眼”大的微创术去除“脑鸣”

  “感谢专家去除了我的‘心头患’。”近日,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诊疗中心顺利完成一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介入治疗,患者对术后效果很满意。

  最近,王阿姨(化名)总是会持续性出现“杂音绕脑、绵延不绝”的情况,这种“脑鸣”让她苦不堪言。同时困扰王阿姨的还有右侧眼眶疼痛、右眼眼球不能向外侧转动的情况,而且看东西重影,严重影响了王阿姨的生活质量和睡眠。又是“脑鸣”,又是眼睛疼,王阿姨四处求医。但王阿姨在外院检查磁共振MRA时,未见明显异常,病因一直未明确。

  于是,王阿姨慕名来到无锡市人民医院专家门诊,找到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程超就诊,程主任仔细阅片、查体,发现王阿姨右侧眼球处于内收位、外展活动受限,同时敏锐地发现右眼球结膜较左眼充血红肿。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程主任认为符合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将王阿姨收入病房后,神经诊疗中心副主任孙骏为她安排了脑血管造影术,诊断结果确诊为右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也称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重点在于需要合理选择血管入路,并且术中栓塞要避免液体栓塞剂的返流,否则可能引起症状加重,这非常考验手术医生的技术。

  术前,孙骏主任仔细分析脑血管造影图片,严格筛选血管路径,制定了通过岩下窦途径栓塞瘘口的手术策略。这种治疗方法微创,伤口小,仅有一个针眼大小的痕迹,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不必开颅。王阿姨对这种治疗方法十分满意。手术顺利完成后,王阿姨的“脑鸣”即刻消失了,右侧眼球结膜水肿也随后消失,右侧眼眶疼痛症状在3天后消失,一周后,王阿姨出院。目前,王阿姨右侧动眼神经损伤症状(眼球外展受限、视物重影)正在进一步恢复中。

  据悉,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获得性疾病而不是先天性疾病,属于血管畸形的一种,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相关,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动脉好比进水管,静脉为回水管,两者短路混接了,就形成了“瘘”,这种动静脉之间血液混合的状态,会导致静脉窦内血液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并引发一系列不良症状。常见表现为眼眶疼痛、球结膜水肿、搏动性突眼、颅内杂音、视力下降、外展神经麻痹等。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

  据介绍,20%~50%的低流量dAVF患者自发形成血栓,或通过压迫颈动脉诱发瘘口内形成血栓而达到自愈。症状性的高流量dAVF,如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眼眶充血、顽固性症状(头痛、搏动性耳鸣)等症状,很少自发缓解,需及时治疗。(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