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天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出炉

升学成最大风险因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公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涵盖对山东、河北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至26岁的大学生的调查。

  报告显示,升学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以前高考一结束,学生就感觉自己通过了‘鲤鱼跃龙门’中最难的关口。现在这个关口向后移,即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未来依然会感到明显的压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是调研的设计者之一,她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压力出现后置。

  焦虑生涯规划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加强关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对生活“基本满意”及以上的人占比为74.10%。对现状的满足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定心丸,对未来的担忧仍时时牵动他们的神经。有50.44%的大学生有读研打算,且打算读研学生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没有读研打算的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中,两项都和个人生涯规划有关。

  金融专业的张尔尔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经验,从大二起便开始实习,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份实习并行。“我也不希望这样,太累了。特别是同时参加两份实习时,我每天只有工作,完全没有个人生活。”不过,张尔尔觉得只有这样才安心。陈祉妍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快节奏的社会变化中,选择变多,人生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大学生对人生的定位更为困难。

  不同学校、户口和学段的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这些差异并非2022年独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显示,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陈祉妍表示,这也许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比较对象有关,“如果学生总和比自己发展更好的人相比,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可能会较低”。

  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备考和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需及时干预。陈祉妍建议大学生,要尽早地去认识自我,找到期望的发展方向,同时进行深入了解,观察自己与行业的匹配度。

  自我探索不够

  除了个人发展,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调查从睡眠、压力源和无聊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显示,睡眠质量较好的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且抑郁和焦虑风险也较低。“很多大学生频繁熬夜晚起,睡眠系统紊乱,这不利于心理健康。”陈祉妍建议大学生,要追寻健康的生活方式。

  睡眠不好怎么办?陈祉妍表示,睡眠状况受到身体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缓解失眠,我们首先要识别睡眠问题的成因。如果是出于心理原因,例如因焦虑而失眠,那么“在白天把该做的事做了,把该理清的思路理清了”,晚上会更容易入睡。

  评估生活方式的另一维度“无聊”指的是“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无聊得分与抑郁和焦虑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爬山怕累,去海滩怕晒,逛展览觉得看不懂,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哀叹生活无趣,这是00后女孩吴雨的日常。事情的转变发生在半年前,她的父亲买回了一台相机,原本只是想记录日常,却意外成为她发现世界的窗口。透过小小的取景器,她感受到色彩变幻,体会到定格瞬间的幸福。为了拍出更多好照片,她开始研究光影、构图,甚至自学了电脑修图,一个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女孩,变得对最日常的事物也充满期待,力图透过镜头发现被隐藏的美。

  “无聊和人生的意义感有关,一个人找到的人生意义越多,越不容易感到无聊和空虚。”陈祉妍强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很重要。“就像‘社交’不是上大学才开始学的一样,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自我的探索不够。”她说,学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要给予包括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我认识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不只是高校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体系要做的事。

  陈祉妍建议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口前移,自孩子小时候开始,家长就要进行一定引导。“如果学生已经上大学,希望家长对心理健康工作予以更多的配合和支持。”她说。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