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天津、南京、长春等地多所高校,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职引未来——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已启动,包括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教育部推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创造各种条件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
多数毕业生就业择业更加立足自身实际,结合专业背景、人生规划等,作出符合个人发展的选择。“我想找人事、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2023届毕业生李欢欢在校园招聘会上,正向北京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询问岗位情况。
“我不排斥到工地工作,我掌握CAD画图技术,想找与土木工程相关岗位。”在“创响江苏”数字经济专场招聘会上,南京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章媛对记者说。
“我优先考虑与专业对口工作,投简历的6家企业都与车床、新能源有关。”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生李凡杰说,“今年我们班34名同学大部分已经达成就业意向。”
在校园双选会上,多数用人单位着眼于长远需求招聘人才。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能否适应企业需要?中铁六局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经理伊鑫平表示,企业主要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当前,招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是销售岗位。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招聘经理于丹告诉记者:“我们招聘时,会考察毕业生的实习经验和沟通能力,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养。”
在南京的几场招聘会上,除了江苏本地企业,还有不少来自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用人单位。洛阳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磊带着当地4家企业共计180多个岗位来到南京。“洛阳是老工业基地,我们通过跨区域招聘为本地企业招揽人才。”宋磊说。
近日,记者在多个招聘现场发现,从各单位提供的岗位信息看,面向化学、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岗位较多。不少企业推出“包吃包住、补充医疗保险”等福利吸引毕业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杨刚基表示,就业优先政策逐步释放红利,就业状况正在向好回升;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服务学生的意识增强。不过,慢就业、缓就业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和家庭的足够重视,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就业。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