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天下

名茶如何被造假?产地“过水”、年份做旧

廉价岩茶可能来自“下脚料”,靠精美过度包装抬高售价

  福建一位茶叶采购人员向记者展示茶叶品质。

  销售武夷岩茶的茶叶店,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随处可见。

  福建南平站向北27公里,是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这里也是大红袍、水仙、正山小种、金骏眉、肉桂等多个茶叶品种的聚集地。

  走在武夷山市的大王峰路,随处可见茶叶店铺,卖的全是武夷岩茶,这种茶也是众多游客常买的伴手礼。如今,武夷山市共有茶叶经营类企业近9000家,但也暗藏产地“过水”、价格虚标等乱象。

  记者近期走访产地、查询线上市场发现,一些店铺销售的所谓稀缺产地名茶,如武夷岩茶的“三坑两涧”、西湖龙井的“狮龙云虎梅”、普洱茶的“老班章”等,产地可疑。有的以较低的价格在电商平台销售,直播间甚至出现“9.9包邮”的“马头岩”。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打着知名产区旗号的廉价茶叶,很可能是外产区茶叶拉到核心产区后冒充,造假方式类似于到阳澄湖过水的外地蟹。还有一些商家收购茶园淘汰掉的“肥料茶”对外销售,即便售价低廉,利润也可在50%以上。

  产地“过水”身价倍涨

  “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武夷岩茶需满足茶青产自武夷山市区域内,按照武夷岩茶工艺制作。较为知名的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金骏眉、正山小种等,其中又以“牛肉”与“马肉”最负盛名。

  当地人根据地域特征及其对品质、风味的影响,将武夷岩茶产区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其中正岩往往代表品质最好的武夷岩茶,产地位于武夷山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统称为“三坑两涧”。马头岩也是正岩的代表产地之一。“牛肉”即指牛栏坑的肉桂,“马肉”则指马头岩的肉桂。由于产地、产量限制,“牛肉”与“马肉”站在了武夷岩茶价格顶端。

  记者4月2日来到武夷山市大王峰路上的一些茶叶店,店内茶品包装盒上标注着“肉桂”“大红袍”“虎啸岩”“龙肉”等字样。店员介绍,其自家茶园可以基本保证店内茶叶的供应,但有些店铺没有茶园,靠四处收茶销售,很容易出现产地造假现象。如果没有对武夷岩茶进行深入研究,一味想买“牛肉”“马肉”,容易上当受骗。

  在电商平台输入“马头岩”,可以看到售价在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的产品。其中一家店铺销售的一款300克规格的“马头岩肉桂”,销量达1.5万件,售价仅为43元。商家在产品信息中宣称“源自马头岩核心产区的肉桂树龄”,客服也对其“马头岩肉桂”的标称确信无误。

  据该客服解释,此“马头岩肉桂”是一款满足日常需求的口粮茶,因此售价低廉。其推荐的另外一款“马头岩肉桂”,半斤售价则为253元。同样都为马头岩茶,为何会存在价格差异?该客服答复称,“都是同一个产地,只是做法不一样,类似于一个比较好,一个比较差。”

  这种“白菜价”的正岩茶是否有猫腻?在武夷山经营茶园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稀缺产地的茶很难不出现造假情况。“好一点的马头岩茶,1斤价格可以过万,几十块一斤的价格根本买不到马头岩茶。造假者通常会将其他区域的岩茶拉到正岩地区售卖,类似于假冒阳澄湖的‘过水蟹’,或者直接贴上‘马头岩’的标签冒充。”

  经营茶叶多年的老周也向记者证实,即便经营者在正岩产区有茶园,也不能排除作假可能。“正岩茶叶产量有限,早些年有人将茶叶卖掉后,从其他地方拉来茶叶,在茶园里当正岩茶卖,很难分辨。”

  事实上,产地冒充现象不只存在于武夷岩茶,其他知名产区也面临同样问题。据报道,被誉为“普洱之王”的“老班章”,因产量少、口味独特受到追捧。有不法商家会将其他茶叶原料运入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东南部的老班章地区再运出,通过产地“过水”摇身变成“老班章”。外围产区一公斤毛茶原料成本不过数百元、上千元,但只要贴上“老班章”标签,身价立马高涨十余倍。

  廉价岩茶可能来自“下脚料”

  “给家人们上一个福利,9块9包邮。”“我们家只做正岩茶,主打的就是性价比,服务的是老茶客。”在某直播间内,主播口中的“马头岩”“牛栏坑”等知名产区茶叶以极低的价格吸引粉丝下单。对于不懂行的消费者而言,买到的极有可能是茶农的“下脚料”。

  在武夷山市大王峰路的一家茶叶店,门口推车上的大红袍也贴着10元“诱惑价”,且量不止一泡(约8克)。店家坦言,“一分钱一分货,10块钱的大红袍不是正岩和半岩的茶,是黄泥地的茶,没啥味道。”记者注意到,与优质茶打开包装后的香气扑鼻不同,这种低价大红袍几乎没有味道,靠近后才能闻到一丝茶香。

  对于店家“黄泥地茶”的说法,在茶企从事采购工作的李先生并不认同,“黄泥地的茶不是差茶的代名词,也有好茶,只是不如正岩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般价格特别低的茶,都是挑剩下的原料。”

  李先生进一步解释称,茶叶初制后,需要将茶叶中的茶梗、过大的叶子、杂物等挑出。由于过大的茶叶过于成熟,尤其制成的茶叶缺少风味,价格也极低,有人会将这些“肥料”包装后进行销售。

  “他在直播间里卖的便宜茶叶,基本都是我们直接剪下来落在地里当作肥料的,我宁愿扔了也不喝。”在武夷山经营茶园的陈先生参观过朋友的直播间,他告诉记者,这种“肥料茶”没有饮用价值,但会有人到茶园里收,“即便这种茶叶卖到十几块钱一斤,商家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利润。”

  年份做旧肉眼难分辨

  年份茶也是茶行业制假售假的重灾区。由于顶级年份茶价格高昂,即便从业20余年的老茶人在仔细品尝、比较后也不敢轻易出手。

  普洱茶的价值与收藏年份紧密相关,一般年份越长价格越高。有着20余年从业经验的北京天下名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增永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年份普洱以5年~8年为主,10年的也比较常见,但超过10年就要考虑年份的真实性。“如果20年的普洱茶卖一两百元甚至几十元,不可能是真的。”

  记者在电商平台看到,一款标注20年珍藏的“2003年霸王班章熟茶一砖”,10斤价格为199元。另一款标注2009年的老班章,375克的价格仅为88元。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道,“对于普洱茶来讲,最常见的造假方式是包装造假,通过做旧和添加茶油渍,甚至故意用虫子叮咬等方法,使包装纸呈现出陈旧感。”

  继普洱之后,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年份茶也进入到炒茶行列。通常而言,新茶要妥当储存3年以上才能称为“老白茶”,而储存时间达15年、20年之久的少之又少。随着白茶走俏,早年存下来的老茶已被大量消耗。

  一位茶叶零售商向记者透露,一般老白茶做旧都会在包装上下功夫,通过渥堆、暴晒、过度氧化等手段,让包装纸呈现出存储了几十年的样子。“由于白茶存储是制成茶饼,有些不法分子会将压茶饼的模具加热,间接加热茶饼,让最外层的茶叶更焦,更像存储多年的样子。”

  靠过度包装抬高售价

  记者在武夷山市走访时发现,某茶店销售的一款400元/斤的肉桂,经礼盒包装后,店家声称售价可直接翻倍,“如果要的量大,供货价还能更低。”

  茶叶过度包装并不鲜见。据新华视点报道,某款武夷岩茶50克重的茶叶,经两三斤重的红木礼盒包装后,售价高达6000元,仅礼盒成本就达200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茶叶过度包装问题关注程度最高,有40.7%的消费者认为疑似存在过度包装问题,希望包装能保障自己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食用农产品包装在能保鲜、易携带的同时,可以加开有效的可视“天窗”。

  针对茶叶过度包装问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4月3日联合发布倡导茶叶适度包装倡议书,建议企业自觉抵制以商品包装为噱头诱导或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不利用过度包装进行不正当竞争。

  一直以来,我国茶产业存在“小乱散”等问题,茶叶生产经营资源庞杂分散。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在受访时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和大品牌茶叶产品,质量和服务更有保障。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