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天下

标明“儿童食品”就安全吗?

超三成受访儿童家长直言不放心

  (新华社资料图)

  “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电商促销活动正在进行,“儿童食品”是其中非常畅销的品类。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家有0至14岁孩子的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平时给孩子买食品,80.2%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是“儿童食品”三大问题。

  “儿童食品”没有标准

  内蒙古的宝妈董欢介绍,她给2岁孩子买的食品中,90%都是“儿童食品”。“除了水果、酸奶我常在超市购买,其他孩子入口的食品我都尽量在母婴店购买,比如主食的小面条、小馄饨,调料的酱油、橄榄油,零食的果泥等。”

  魏依在河南新乡某行政机关工作,目前孩子上幼儿园了。她平时给孩子买吃的,很注重看是否有“儿童食品”的标识,“其实我知道现在市面上很多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和成人普通食品差别不大,但还是会‘花钱买个心安’。”

  平时给孩子买食品时,80.2%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孩子在3至6岁的受访家长这一比例最高,为83.8%。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我国现在对“儿童食品”尚没有精准的定义,也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只有0至36个月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现在“儿童食品”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处于一个监管盲区。市场中一些“儿童食品”,其实只是商家宣传的一个概念。依据《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其实是不允许在食品标识上使用“儿童食品”的文字或图案的,现在的“儿童食品”只是把包装做得儿童化,打擦边球。

  被指噱头大于实质

  林鑫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二孩宝妈。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小孩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还不高,家长肯定要多操心些。”她身边的家长对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大家在一起也会聊”。

  本次调查显示,91.8%的受访家长平时关注儿童食品安全问题。

  “我有次特意查看配料表,其实和同类食品的成分差不多。”董欢说,她能接受“儿童食品”价格高一些,但要品质匹配价格。董欢感觉,配料表不科学、添加剂太多,是“儿童食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儿子6个月大时开始吃辅食,我给他买了溶豆零食,但后来发现配料中添加了白砂糖、麦芽糖精,马上扔掉了。‘儿童食品’质量参差不齐。”

  她还指出,很多“儿童食品”都没有明显的年龄分段,“经常翻了几遍外包装也没找到在哪里标着产品适合多大的孩子食用,让我很纠结到底买还是不买。”

  儿童食品中哪些问题严重?数据显示,噱头大于实质排在首位(58.2%),其次是价格过高(52.8%),配料不科学甚至有害健康(46.1%),成分与普通食品无差(40.9%),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39.9%),没有明确年龄分段(37.5%)等。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儿童的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一定要低于成年人的食品。为孩子选购食品时,要优先选择大品牌。对于“儿童食品”,不能放任市场野蛮生长,监管一定要跟上。一方面,要制定标准体系,为生产提供遵循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认证制度、标识制度,出台生产、销售监管办法,提高生产与市场营销的准入门槛,杜绝引人误解的营销宣传,规范市场竞争,引导行业进入注重品质的健康发展轨道。

  其实家长不放心

  “孩子特别爱吃一个牌子的奶片、海苔片,有一天我好奇尝了下,齁甜,这对孩子能好吗?”因为对市面上的“儿童食品”不是很放心,从事家装行业的童嘉玉介绍,孩子1岁以前,吃的食物都是她亲自做的。“饼干、粥、面条、肠、鸡蛋羹、肉末青菜,换着花样做,花了不少时间。等孩子1岁了,抵抗力强了,加上平时都是老人帮忙带,我就没那么讲究了,开始在外面给孩子买吃的。”

  “我会特别注意看配料表,好多都有一串名字很长的化学添加剂,这种即使标着‘儿童食品’我也不敢买。”童嘉玉说。

  “我国还未出台‘儿童食品’相关安全标准,企业生产出来的‘儿童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家长也无从判断是否真的安全,只能去买更昂贵的产品。”河南的宝妈魏依坦言,面对现在品种繁多的“儿童食品”,心里没底。

  王伟晨是一家专门生产制作深海鱼食品的企业品牌负责人,据他介绍,虽然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所有儿童的分年龄的食品划分标准,但是具体到某些产品细类,是有一些相关行业标准可以参考的,例如,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就有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我们的一款鳕鱼松产品就拿到了婴幼配方食品的标识,当时还曾应邀参加鱼松品类的一些行业标准的制定。”不过,他也坦言,针对3周岁以上的儿童食品,现在更多是企业自行决定生产制作的标准,或者“一些行业协会牵头做一些细分产品的标准”。

  面对市面上的“儿童食品”,68.5%的受访家长表示放心,31.4%的受访家长直言不放心。交互分析发现,家有13至14岁孩子的受访家长(43.0%)最不放心,其次是家有7至12岁孩子的受访家长(36.8%)。

  对于食品包装上的宣传,童嘉玉总是持保留态度,“我不会完全相信商家的宣传,选‘儿童食品’还是得照着我自己的标准去评判筛选一下”。

  在魏依看来,宣传只是宣传,“商家宣传都有拔高的可能,有些甚至会利用消费者的信息差搞‘子虚乌有’的一套。我不会将宣传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重庆的王淼从事金融行业,大宝4岁,二宝还未出生。她一直为孩子购买“儿童食品”。虽然经常去品牌的线下专营店购买,总会遇到推销的导购人员,但王淼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我会多比较一下,或者买之前先在网上做一下功课,这样面对导购的推荐就能更好地分辨。”

  对于各种有关“儿童食品”的宣传,王淼习惯于找相对权威、靠谱的渠道先去验证,再决定是否相信和购买。“我会咨询一些医生朋友,以及身边生过宝宝的妈妈。前阵子,我看中一款儿童酱油,宣传‘零添加’。我咨询了医生朋友,他们告诉我那款酱油成分与一般的酱油没什么区别,只是价格贵了许多。我就没有买。”

  看到儿童食品包装上的宣传标语,51.6%的受访家长会持保留态度,感觉“到底有没有这功能还得另说”。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