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小上海”:近代无锡的光环

  |江春 文|

  一个地方荣耀性的称谓,是文化内涵的结晶。无锡古代有“梁溪”“锡山”,但仅为地名标识类的别称;现代则有“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内涵更为丰富宏大;而介于其间的,近代还有“小上海”“模范县”,是一种比较之间的拔起,显示着这座城市的冲天腾飞。一个名称,一段历史。百年来,锡人对于“小上海”词意的来龙去脉及演变,并未作过深入的学术性研究。拙文梳理史料,贡献陋见一二,以作提示。

  “小上海”的泛指

  “小上海”一词,并不是无锡独享的一个专用名词,无论在冠于无锡之前和之后,它一直是一个泛指的词。

  1884年11月3日《申报》所刊《台厦杂录》一文中提到:“鼓浪屿孤悬水中,在厦门对岸,屿中有省学衙署、西人住宅、税务司公馆。近又开一马路,置路灯,马车、东洋车往来甚多,有‘小上海’之称。”这是笔者所见近代报刊最早采用“小上海”一词的记载。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时间是1843年,从此,中国传统的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上海由此在中国率先开始近代化的历程,并迅速成为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杆。厦门也是最早开放的五口之一,发展步上海之后尘,故鼓浪屿较早被称之“小上海”。

  在此风的比照下,“小上海”一词风靡开来。从清末到民国,所见被誉为“小上海”的地方有闵行(《窃案风传》,《申报》1897年10月19日)、绍兴(《绍兴将为小上海》,《小铎》1917年5月9日第100期)、重庆(《西蜀的小上海》,《人言周刊》1934年第1卷第18期)、硖石(《硖石灯讯》,《十日谈》1934年第26期)、天津(《天津一日记:天津是“小上海”》,《妇女杂志》1942年第3卷第9期)、兰州(《兰州得小上海之称》,《铎声月刊》1948年第5卷第9期)等,甚多。

  辛亥革命发生后,日本东亚同文会干事长长根津一在日本演讲《中国现在及未来之大势》中曾提到:“如中国有乱,日本即当派遣军队于各地造出许多小上海云。”(《日人长根津一氏之觇国谈》,《申报》1912年12月26日)在表达侵占中国野心的同时,也把建设“小上海”作为目标,由此可见影响之广。

  有意思的是,在无锡临近的区域中,吴江盛泽“有小上海之名”(《申报》1890年10月14日);丹徒宝堰,人称“小上海”“小南京”“小无锡”(丹徒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丹徒文物》丹徒文史资料第13辑,1998年);江北的泰州,被人誉为“小无锡、小上海”(《李连庆文集》第2卷,2002年)。溧阳被直接称为“小无锡”:“无锡而称‘小上海’,其繁荣可知。溧阳而称‘小无锡’,其热闹也不必说了。”(《溧阳片片录》,《绸缪月刊》1935年第1卷第8期)这说的意思也均差不多,均是指向在比较中后起获得发展的城镇。

  但是,对大多数地方而言,这一称呼似乎只是一阵风,叫过也就被人遗忘了。只有无锡“小上海”,喊一百多年,历久弥新,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最早提及无锡“小上海”的时间

  关于无锡被誉为“小上海”的时间,郁有满先生认为:“无锡‘小上海’的称呼至少在1910年末即已有。有自号‘独兼庐主人’者在1919年薛明剑所编辑的《无锡指南》初版叙言一中所述:‘吾无锡虽非通商大邑,然自汽舟通,旅客渐多;汽车通,旅客益多。光复以还,地方改观,建马路,兴人力车,辟游戏场,旅客数倍于前,其惠然而来者,莫不交口称誉,曰无锡风土何一变至是,仿佛一小上海矣。足征地方人士竟进之速也。’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提及‘小上海’出处的书籍。”顾烨青先生根据1917年7月20日《申报》所刊《无锡·最近之两钜案》一文中“近年无锡社会踵事奢靡,摹仿海上繁华,色色俱备,时有小上海之目”之记述认为,“这是《申报》中第一次明确地将整个无锡称作‘小上海’”。

  但就目前笔者所见,无锡“小上海”被记载是1915年。该年8月24日《新无锡》在《锡铎》栏目刊发署名文章中称:“无锡人所称小上海者也,市尘稠密,工厂林立,几几有土满之患……”(达观:《无锡急宜拆城不可迁延贻误说》,《新无锡》1915年8月24日)在这之后,该词在各邑报就频繁闪现。

  如1917年3月3日《无锡商务日报》,刊有署名哀斯的投稿文章,标题就是《小上海》。同年7月17日《新无锡》刊发署名心素的《呜呼小上海》一文:“上海为吾国万恶所归之罪薮,汽车劫物,白画杀人,凡种种可骇可愕出人意表之事,他邑所不经见者,而上海莫不毕现。无锡因马路通行,商务发达,乃得小上海之佳名。”9月1日还有《马路之治安问题》一文:“无锡小上海也,妓院林立,流氓充塞,吃醋争风,打架敲诈之事,几无日不出现于上海。”1923年9月29日《轰报》发表署名KT的《记无锡弹子房》一文:“无锡号称小上海,故举凡上海所有之游戏事项,莫不步武效法,如屋顶花园、电影院等皆是,而弹子房亦应运而生。”笔者检索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邑报,引用“小上海”一词的文章当有几十篇之多。

  1927年春,无锡还有人创办过《小上海文艺》三日刊,不久即停刊,1931年10月1日,周蔷薇复刊,改名《小上海》,为日报,社址在露华弄14号,不少地方名流特约赐稿,被认为“‘小上海’复活后之精神矣”!(倚魂:《小上海之精神》,《小上海》1931年10月13日)这反映了在地方社会对无锡“小上海”概念的认可。

  值得指出的是,从上文1915年那篇文章的行文意思分析,这肯定不是无锡邑报第一次用“小上海”一词。另外所见:荣德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1930年谈到无锡的发展时曾有记载:余民国元年理想之将来,已过望矣。城内外路皆通,工厂林立,如杨范甫先生所说:“商市繁盛,上海以外,无出其右,有‘小上海’之称。”杨范甫是无锡近代新学创办者,去世于1915年。如荣德生的追忆没有错的话,这条资料也印证了:最晚至1915年之前的民国初年,无锡就已经拥有“小上海”称呼的结论!

  “小上海”词义的演变

  无锡在辛亥革命后,竖烟囱、开商店、辟马路、办学堂,近代化风生水起,加上与上海的紧密互动,故被称为“小上海”不足为奇。好事者,常将在无锡城里出现的新事物与大上海作对比,以印证“小上海”的含金量。“譬如无锡是小上海,就可以得到下列许多等式:《锡报》—《申报》,《新无锡》—《新闻报》,《新无锡报》—《时事新报》,《锡闻报》—《新申报》—中华书局,华盛顿—远东饭店,新世界—小世界,庆升园—共舞台,宴庆楼—新半斋,大新楼—-老半斋,张红艳—张文艳,吴观蠡—-张丹斧,西洲—癯蝯,振秀女塾—中西女塾,吴正荣—王金荣。”(蓉:《譬如…》,《轰报》1923年10月9日)把能比较的比了个遍。但仔细分析民国初年留下的文字,所谓无锡“小上海”,其词义也是有变化的。

  其一,从无锡近代化的演进看,其内容涉及工商企业、新式学堂、路桥市政、园林景区、文化娱乐等诸方面,“小上海”之称最初更多的是指向突飞猛进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近年来,外人之谈无锡者,莫不曰实业发达,商务繁盛,因是小上海之名,虽近戏言,而无锡商人则不啻默认之矣。”(《无锡商人之进步》,《轰报》1923年11月12日)另有评论说:“大家说无锡是‘小上海’,这是从商业方面立论;若说政治方面,倒很有点像北京呢。”(禅:《北京式的无锡当局》,《轰报》1923年11月14日)约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成为涵盖无锡近代化整体成就的标识。

  其二,无锡最初被称为“小上海”时,这个貌似褒义词的含义指向是偏贬义的,包含了外地人酸酸的艳羡和本地人士淡淡的自谦。即认为无锡在学到大上海繁华的同时,其罪恶糟粕也被无锡人“理所当然”地学来了。这样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

  《无锡商务日报》1917年3月3日刊文称:“无锡非有‘小上海’之名乎,其意虽指商务而言,或今日一切卑污龌龊之事又何当较上海稍逊一筹。‘小上海’之名诚至当而至切矣。”《新无锡》报,1917年8月9日和1918年5月4日刊发《呜呼恶社会》和《呜呼小上海》称:“我邑素称小上海之雅号,故上海之所有者,莫不应有尽有。近则匿名信也,危险品也,遂层出不穷矣。”“呜呼,吾邑有小上海之目,今则凡上海所有之种种恶俗,已次第实现。小上海诚名副其实,然而受欺者苦矣。”1923年10月13日又刊发《小上海之悲观》一文:“年来外人之游吾邑者,动辄以小上海称之。记者初闻而喜,继而惊,终乃慄慄危惧,盖恐上海所有之种种罪恶,一幕一幕,以演于我九峰二泉间也。……嗟乎,小上海之虚誉若彼,而小上海之现状如此。”持续地谈这一问题。甚有地方小报还说:“一个月里,才出了十几起盗窃案,人家已经恐慌起来了。我说无锡人太嫌不中用,你们没瞧见上海报上的本埠新闻栏里,哪一天没有几起盗案吗?无锡既已有了小上海的名称,盗案当然是不可缺的点缀品,否则,还成什么小上海呢?”(倚云生:《此之谓小上海》,《轰报》1924年5月8日)很是坦然淡定。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城市病的化解,“小上海”一词就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褒义词,令无锡人一提起“小上海”,脊梁为之一振。2016年秋,笔者就无锡“小上海”词义的演变问题,曾求教于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他说:这类似于上海“海派”一词的流变。该词最初是相对于“京派”而产生的,也含北方保守势力对上海新兴文化形态的轻视不屑,是贬义的。但随着社会变迁,其词义也变异成为时尚、风格等的代名词。这分析是很有见地的。

  无锡“小上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重提旧事,不止是为了怀古。细品其中的意味,或可为今天的放眼,打开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