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碧水蓝天背后的“斜杠青年”

他是“行走的环保地图”

  他在酷暑爬过四五十米的烟囱采气,在寒冬跑过几十条河道舀水。从2009年进入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顾雷霆十四年如一日,为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江苏省第一个区县级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江苏省第一个社会检测机构联合质控检查、无锡市第一辆VOCs走航监测车……这些突破性的成就中,都有着他的身影。

  步数稳居榜首

  “把仪器预热,我们半小时后出发。”接近晚上10点,当家家户户陆续进入梦乡,无锡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新吴分中心的环保工作者们却整装待发,又一个零点行动即将开始……随着冷空气的持续渗透,此时的气温已经在10摄氏度以下,但依旧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

  “为了捕捉到违法违规线索,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日常的巡查采样常常需要夜间进行,一般从晚上10点开始,到清晨6点收工。”顾雷霆是无锡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新吴分中心的副主任,也是众多基层环境监测工作者的一员。

  采样结束后,就是一次次的实验分析,等到忙碌暂缓,天边已经泛起了金色。“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日常啦。”顾雷霆回忆,不仅是零点行动,跑工地、爬烟囱、攀楼顶都是常事,“一个烟囱约有四五十米高,盘旋着爬上去像是爬了座小山。”而这样的烟囱,他和同事常常每天要爬好几个。

  “学生时代想得很简单,以为就是在实验室做做实验,分析数据,只有真的进入这行才发现比想象中辛苦很多。”多年来,无论是深夜的油烟扰民,还是清晨的工地扬尘,顾雷霆都会及时出现,迅速解决。每天,他的手机步数总是稳居朋友圈榜首,还

  有朋友戏称他为“行走的

  环保地图”。

  闯过难关后是满满成就感

  生态环境监测被形容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生态环境监测准不准、快不快,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的效果好不好。从日夜兼程的人力监测到向科技借力,顾雷霆工作的十四年,也是新技术、新装备在监测领域应用飞速发展的十四年。

  “通过向科技借力,环境监测更加科学化、精细化。”顾雷霆回忆,2019年上半年时,为了更好完成大气精准治理试点任务,他牵头引入大气VOCs走航监测车、颗粒物激光雷达、源解析采样等科技武器,逐步摸清了大气污染源信息,并绘制出大气污染防治“一幅图”,助推全区大气污染防治迈上新台阶。

  断面总磷数据超标、筛查污染汇水区域、溯源整治攻坚……早年间,没有智能的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大多依靠人力统计。2021年,顾雷霆带领团队深入到京杭运河新吴段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搭建智能水质终端和自动化实验室,有效地对京杭运河(新吴段)进行了全境全时监测,实现了水质污染过程提早预报、及时预警、追踪溯源等功能,最终实现2021年望亭上游断面顺利“增Ⅲ”成功。“在历经艰难后,看着目标一项项实现,心中满满都是成就感。”

  牵头创建江苏省第一个区县级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参与江苏省第一个社会检测机构联合质控检查,引入无锡市第一辆VOCs走航监测车……一个个突破性的成就,在质量上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

  一微克一微克抠、一个断面一个断面守、一个点一个点防,十四年来,顾雷霆长期扎根在环境监测一线,对辖区内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排放情况、河道排口、大气监测点位都了然于胸。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背后,他坦言是对事业的热爱,从大学学习环境工程专业到进入环境监测系统,怀揣着对生态文明的执着情怀,他沉浸其中。

  前端利用高科技,后端发展成各个工作程序,要做好环境监测,常常需要各方兼顾,成为一名“斜杠青年”(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生态监测和生态管理密不可分。”顾雷霆介绍,生态环境领域出台的各种标准、文件中都有大量附件,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文件要落地,少不了深入一线,倾听更多的声音。他回忆,遇到过一家市政工地扬尘问题多次返潮,为此,他和施工方一起编制《分段分时施工计划》,时间精确到分,设备、人精准到个,并创新研发“切割小屋”、“冲、扫、吸三段清扫制”,成功解决市政零星工地监管难题,实现绿色文明施工。

  “不仅是关注监测、关心环境治理,更要关心每一家店铺、每一个工地的生存和发展。”顾雷霆这么想也这么做,他会主动关心商户的生意状况,积极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环保为民”的理念,助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正向互促共进的良好关系。

  (张颖/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