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彭镇的美学

  | 毛勤勇 文 |

  来彭镇,于我已是第二次了。

  数年前,草草一过,留下了遗憾。

  这次陪爱人回老家,连襟开车带着我们,又去了一次。

  当时,已是深秋时分,阳光淡若清水,却温暖如梦。老街上行人寥寥,一排排川西老屋,静静地在阳光下兀然伫立。路边拴着的小狗,看到行人不时发出几声吠叫,热情而响亮。

  杨柳河,这条彭镇的母亲河,在秋风中,泛着粼粼波光,几百年来,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流淌着,滋养着这座苍苍古镇。

  彭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地不大,只有36.42平方公里,但距离成都市区只有20公里。地铁三号线转一站公交,就能直达。彭镇虽经百年时光的冲刷,却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镇风貌和生活方式,俨然一位大隐于市的现代隐士。

  虽值假日,行人稀少,街面空旷不少。马市坝街、永丰街、新街,长长短短的老街,徜徉漫步,最吸引我的是成片的老建筑。特别是古镇中心的永丰街200多米,两边全是一排排深暗古旧的老宅。

  放眼望去,青瓦大屋顶、灰瓦白墙、砖木结构,油漆剥落的门板,扑满灰尘的格子窗,有的门檐上还摇曳着稀疏的荒草。有一处宅子,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正在围挡修葺。街边,一位面如古铜、叼着烟袋在晒太阳的老人,他告诉我,这些老宅都上百年了,住了好几代人。正好路边有一家两开间的面店,我问老板,你这个店,是租的还是自家的?他说,他们家从曾祖起就住在这里了,以前开的是中药铺,后来到他这儿改做面店了。我顺手买了一卷荞面,才四元,真的很便宜。

  尽管一些老宅的门,静静地关着,在秋声中显得有点寂落,我还是饶有兴趣地走了几家。

  彭镇老宅,属于典型的川西民居,一般前店后院,前面做点生意,后面居家过日子。现在有条件的主人,会把这些院落改造一下,有的开成了茶室咖啡店,有的改成了民宿。我拐进一家叫“舍得”的老宅子。门口进去是一间狭小的店堂,坐着两位姑娘,见来人也不打呼,任由我们一行往里面走。穿过一条长长的阴暗过道,眼前一亮,先是一个小院子,花木茂盛,东墙屋檐下,一张大长条茶桌,能坐七八个人。让人莞尔一笑的是,西角落一座简易茅房门上,写着娘子、官人,以示男女。一条石子铺成的S型小径,通往后面院子。三角梅,天竺葵,长寿花,一些不知名小花,散在院子各处,把院子点缀得错落有致。四周墙边都是川西常见的竹子,郁郁苍翠。院中,四五张竹制茶桌,十来把椅子,散坐着七八个茶客。院东面小亭子下一张大桌子,一家人吆喝着准备用餐,都是外卖送来的。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子中,看到这些休闲恬静的场景,一时间,恍若在古今中穿越,于新旧中切换。

  当然,保留古镇人最原始的生活样态,是观音阁老茶馆。这家位于马坝市街的茶铺,已经成为彭镇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卡必到地。据说许多名人,崔健、王治郅、许知远等都曾光顾过,有的还在这里做过节目。

  观音阁老茶铺原为观音庙,建于明代中后期。相传彭镇曾突发大火,整个镇子几乎化为灰烬,只有观音庙完好无损。当地人认为,这是观音菩萨佑护的结果。民国初期,观音寺被用作茶铺,直到今天。

  这是一家典型的川西茶馆。门口,浓郁的梧桐树荫下,二三十张茶桌,坐满了外来茶客,三五一桌,边喝边聊。或许远离了城市的繁累,他们一脸的惬意轻松,慵懒自在,以最舒服的姿态,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

  茶馆纵深三进、横跨两街。走进室内,光线陡暗,仿佛舞台的灯光切换转场,一下子时光倒流。一大把年纪的老式穿斗房,黄泥糊的墙壁,灰扑扑的,一线疏淡的阳光从狭小的天井透射进来,光照处,无数的尘埃在上下飞舞,让老茶馆越发显得昏暗。

  脚下是“千脚泥”,层层叠叠,坑坑洼洼,是千万人在一个世纪里踩踏出的痕迹,被岁月磨得黢黑发亮。土泥巴垒成的老虎灶,烧水壶,年深日久,水扑扑地响着,壶嘴冒出一股股白烟,袅娜向上。

  屋子里,不挤,大家散淡地坐着,空气有些混浊。绝大多数是些本地老人,或打着长牌,或吧嗒着叶子烟摆龙门阵,或眯着眼瞌睡,发呆。油亮的竹椅,不时吱吱作响。他们嘬着嘴轻轻吹着,用盖碗茶盖,一撇一撇,驱散飘浮的茶沫,享受着悠闲。弥漫的水蒸气、白色的茶碗,褐色而布满皱纹的面容,一时聚焦成一帧黑白特写,令人难忘。

  门口的墙上,一块黄底木牌,污迹斑斑,底部一行小广告:游客拍照10元,喝茶10元,拍照+喝茶10元。这是对游客而言,据说对镇上的老茶客,二十年来,仍然是一元钱一碗茶,从早喝到晚。

  彭镇的古,源自久远的历史。据《双流县志》记载,彭家场又名永丰场,意为永远丰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于清顺治元年设镇,至今已有360余年历史。清初毁于兵燹,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形成了场镇。因镇上住户大部分为彭姓,后来眉山丹棱望族彭氏的一支又迁到永丰,改名为彭家场,再改为彭镇。彭镇依杨柳河码头运输而兴,物产丰腴,一度成为成都城西的水陆码头以及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集散地,是双流著名的古场镇之一。

  彭镇的古,是古而不老,旧而不腐,并没有因为古老而失血颓败。这里的一檐一木,一石一瓦,在保留生命元气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感应着时代脉搏,引入现代元素,不断繁衍诞生着新的生活新的生命。

  走在老街上,清新时尚的服装小铺,简陋朴素的杂货铺;破旧的理发店,精致的工艺品店;三四十年代的村公所,网红扎染店;现做现卖的夫妻麻饼铺子,美学设计工作室;老厂房改建的老茶馆,新潮咖啡店;古老的书院,艺体学校……骈集而立,新与旧,快与慢、动与静,传统与时尚,彼此辉映,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古今相融的生活画卷,展示了它古老而鲜活的复调美学。

  这些年,为了旅游赚钱,许多地方搞了假古董式的古镇,把原住民全部迁出,置换成商家,古镇也就成了商镇,仿佛人的灵魂被抽却了一样,生趣全无,令人生厌。彭镇,这个川西小镇,能够保有古镇的内涵神韵,充满了人间味、烟火气。究其因,是彭镇人对于人的尊重、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深爱。他们坚持让原住民作为古镇的主人,在自己世代栖居生活的旧宅小院,开火做饭,柴米油盐,悲喜歌哭,生老病死……

  我想,只要彭镇人的烟火气在继续升腾,彭镇的古老就依然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