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健康

安享晚年 从“心”开始

  老年人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环境等发生变化,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落差,使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和外界事物的见解发生改变。同时,由于生活适应能力下降、身体机能衰减,老年人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那老年人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11月21日,由无锡市老龄办和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的锡阳红公益讲堂邀请心理专家走进直播间,为有此需要的老年朋友支招。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精神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伟介绍,一般老年人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则心理比较健康。但如果老人心情压抑、烦躁,疲乏无力,坐卧不安;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提不起精神,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为一点儿小事提心吊胆、紧张恐惧;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有常常自卑、自责、内疚等现象,则需要引起警惕。老年人常见心理疾病有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精神五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徐清表示,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生活因素、疾病和药物因素等有关。一般表现为情绪改变、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行为改变等症状。“老年抑郁症可能会使人产生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因此如发现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徐清提醒。

  “焦虑症也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刘晓伟介绍,一位80岁的患者,一开始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多次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身体正常,后转至心理门诊就诊,诊断为焦虑症。原来患者担心自己的身体不适是严重疾病导致,更担心自己生病后无法照顾老伴的生活,焦虑万分终成心病。焦虑症是广泛而持久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惊恐和焦虑,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出汗、尿频、尿急;肌肉紧张,震颤和运动性不安;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因而感到痛苦不堪。

  徐清介绍,老年人有了心理问题后,需要周围环境予以更多的关心、理解及支持,但更应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消除症状、恢复正常的社会及生活功能。目前针对心理疾病也有很多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老年人还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刘晓伟建议老年人:要坚持用脑,减慢心理的衰老进程;学会有意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出现心慌不安时,可静坐深呼吸或听听积极向上的音乐等;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科学、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表;要保持情感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参加旅游、老年大学学习等,让生活丰富多彩;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锻炼,尽可能转移自己对疾病或负面因素的注意力,缓解抑郁等不良感受。(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