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两级法院2023年审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案件的基本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从全市法院案件办理情况来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犯罪手段隐蔽化、犯罪组织集团化、犯罪链条产业化、犯罪模式多元化的特点。
不存在“稳赚不赔”
在市中院通报的一起典型荐股类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中,诈骗分子共计骗得被害人人民币11700余万元。被告人李某至柬埔寨金边实施网络诈骗活动,并与他人组成诈骗犯罪集团,李某作为该团队老板,纠集被告人陈某某、崔某某等人实施诈骗。该诈骗集团将股民拉入微信群,由各小组组长冒充专业指导老师向股民推荐股票,业务员充当“水军”鼓吹指导老师水平,谎称跟老师炒股盈利较多,并发送由“王某”冒充指导老师直播炒股的链接,吸引股民加入直播间。后“王某”利用事先知晓的数字货币或者欧洲平均工业指数走势,故意指导被害人正向或反向买卖,前期故意让被害人盈利,后期故意让被害人亏损。2019年2月至7月,李某作为团队老板,伙同他人采用上述诈骗手法,共计骗得被害人人民币11700余万元。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三年,对其余两名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九个月、三年六个月,均处相应罚金。
此类犯罪,诈骗分子往往以荐股为名,假冒股票专家或财经顾问的身份,利用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推广所谓的“独家”股市内幕或高回报投资机会。他们利用公众对股市的兴趣和财富增长的渴望,通过制造虚假的成功案例或提供伪造的数据分析,诱导被害人投资。无锡中院刑二庭二级法官王星光提醒,警惕任何未经证实的股市“内幕信息”或“高回报”投资机会。在接受任何投资建议之前,一定要对信息来源进行核实,切勿轻信来路不明的“专家”意见,股市投资本身带有风险,不存在所谓的“稳赚不赔”。
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严峻
据悉,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电信诈骗刑事案件197件607人,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严峻。中院刑二庭副庭长周群表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境外犯罪隐蔽性强、人口流动大,涉及国际执法合作,因而加大了调查取证及抓捕难度。犯罪分子将违法所得通过地下钱庄、他人账户等兑换为虚拟币,以逃避刑事侦查,因此,利用虚拟货币转移资金屡见不鲜。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理的重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基本上为犯罪集团犯罪,呈现出犯罪组织的集团化。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背后是黑色产业链的迅猛增长。周群介绍,一方面,精准投放诈骗信息需要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支撑,诱使不法分子使用非法手段侵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另一方面,违法所得需要转移、“洗白”,又导致大量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发生。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的多发,也带来了偷越国境类犯罪的增长。
当前,常见的电诈犯罪模式仍主要表现为纪念品交易诈骗、保健品诈骗、办理贷款诈骗、刷单诈骗、虚假交易诈骗、金融投资诈骗等形式。其中,以“杀猪盘+投资诈骗”的复合诈骗模式在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模式中多次出现,犯罪分子往往先打感情牌,后将被害人引诱至虚假投资平台进行充值。
(晚报记者 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