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友炜 文 |
在举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春节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与吃密不可分。时下,城里人春节的吃,讲起了新时尚,吃年夜饭,多半从家里转到饭店。有的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在心仪的饭店订下春节的家宴酒席。此举自然省心省事又方便,而且在亲、友面前还有体面。
但笔者总觉得,在家搞菜肴、吃年夜饭,虽则比较麻烦,但一大家子人在“小天地”里,两三代人相互帮衬做饭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自己做的饭菜,互敬美酒,其氛围比饭店好得多。
说到春节的吃,我特别迷恋和欣赏故乡至今还保留的那些传统习俗。
我的故乡在一湖千岛的浙西淳安乡下。上初高中那些年,我每年都在家里过年。参军和复员在异地,我每隔几年都要回去尝尝家乡的年味。1958年春,因建设新安江水电站需要,我们村第一次迁移至本县的郭村乡上胡宅村。1967年夏,又第二次迁移至江西上饶市德兴县墰埠乡立新村。我孩时同学余来富家等五六户移民没有走,一直定居在这里。2012年春节前夕,我应余来富之邀请,到他家过年。踏入该村,只见原先众多的老屋变成了一排排新房,河上的木板桥变成了可通汽车的水泥桥,河边那棵标志性的杨柳树仍然长青不老,环绕房前屋后的小水渠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几位孩提时的同学都成了爷爷奶奶。离开故乡40多年,有太多太多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乡愁,更有那农家过年的浓浓年味。
那次回到故里,刚到村头,就传来猪的叫声。一打听,原来是余来富家在杀年猪。那天中午,老同学用新鲜红烧肉、农家菜和米酒招待我一家人。我知道,农村自养猪的饲料,除了剩菜剩饭之外,还有玉米、大麦、红薯藤、蔬菜、野菜等。小猪大约养十个月,生猪体重控制在一百五十多斤,因而猪肉肥瘦适中,肉质鲜美。于是,我一连吃了好几块肉哩!
按照淳安农家的传统习俗,在农历腊月二十四之前,家家都要杀完猪、宰完鸡鸭羊。这种习俗即使在国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从未中断过(那时,我们家乡粮食年年丰收,没有饿肚皮)。在整个春节期间,家人的“吃”,都围绕着“猪”做文章:猪血做血豆腐;猪肠子切成小圈圈,和米浆、干萝卜叶、辣椒粉、豆腐等食材一起煮羮;猪头、猪尾巴供奉老祖宗(之后当下酒菜);猪腿和肋条肉做腊肉,留到来年农忙时慢慢吃;猪油用作平日炒菜或下面吃。未养猪的孤寡老人等困难户,一般由亲戚或邻居送上几斤鲜肉,供其过年。
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做米糖、芝麻糖。哪家做了,亲友都来帮忙切糖。切好的糖片放入瓮头里封存,随吃随取随封口。
家乡最有特色的是做米馃。馅心有萝卜丝拌肉、腌菜豆腐、芝麻等。米粿形如半月亮。其外,包粽子,炒花生、葵花籽和小核桃,这些都是春节家家户户必备的。还有,自制米酒,从地窖取出甘蔗,从米糠里取出野生柿子等供节日享用。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过节那几天,口袋里总是鼓鼓的,装满糖果。有时还用这些食物当作与小朋友玩游戏的赠品哩!
如今,在淳安乡下过年还有跳竹马、唱山脚戏(全国唯一的小剧种——睦剧)的习俗。身穿古装的跳马人,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扬鞭跃马,走村串户,男女老少围观左右,好不热闹!竹马跳到哪家门口,主人都要给予赏物——花生、糖果之类的。从春节到元宵,有条件的村庄还在祠堂内搭起临时舞台,由业余戏班子演《打渔杀家》《穆桂英挂帅》等折子戏。说来也不怕难为情,那时我还曾经当过小演员哩!
以秀水闻名于世的千岛湖,现在已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旅游休闲胜地。春节期间要到这里旅游的朋友们,你们一定要去芹川、上胡宅、龙门山等村走一走,看一看。倘若能到农家吃顿年夜饭,看看跳竹马,听听“山脚戏”,欣赏星罗棋布的仙岛风光,那一定十分惬意、舒心,说不准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