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闲话浴德池

  | 杨庆鸣 文 |

  老作家吴翼民先生曾写过一本长篇小说《风雨浴德池》,书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浴德池在无锡就有一家,前身叫浴德池浴室,创设于1921年3月6日。历史长达60多年,因中山路房屋拆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消逝。

  创设时的主要股东有周凤翔、陈仲欣、周永康、任仲模4人,素有“四牛”之称。大股东之一周凤翔,有经营厨房31年、开设浴室30年之经验,无锡浴德池浴室在无锡小有名气,文官武将、引车卖浆之流,对此地均有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与无锡浴室、云泉浴室、清洁浴室等齐名。该浴室水清甘洌,浴室内有一口深水井,池水靠井水提供,用电泵增压上水,当初还没有自来水,井水洗浴有润滑肌肤之亲,无锡人还欢喜洗“头汤浴”,即“开汤浴”,与吃面吃“头汤面”一样,一个字:“爽”。

  浴德池浴室,有无锡市公私合营浴德池浴室、国营无锡市浴德池浴室之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级工工资32元,二级工工资38.30元,服务员执行的是商业系统饮服公司类工资标准。

  话说周凤翔,人聪明,会说能干,会记账簿,还当过薛家(薛福成)花园管家,号称“二老爷”,薛福成外交家,当过几个国家的公使,起用周凤翔当管家,可见其能力非同一般。周凤翔能说会道,大家欢喜听他幽默风趣的话,如说“头”,可一口气说100个“头”,如:田横头、河滩头、隔壁头、脚板头、油瓶头、大块头、阿二头、老老头、药罐头、肉墩头、癞痢头、光浪头、掼派头、触霉头、卖拳头、笃舌头、跑码头……周凤翔于1958年逝世,后人将浴德池同样开得红红火火,引人入室。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年逾古稀,他从小就欢喜跟外公去浴德池洗澡,几乎每周去洗一次,小孩目的不是去洗澡,而是为吃到一包用三角纸包的花生米,花生米0.10元一包,常有小贩拎个竹篮,篮里放花生米、南瓜子、香瓜子等零食,兜售给浴客,外公骗小孩,小孩吃了花生米可安顿半天,零食费用可以和浴资一起结账,小孩吃完花生米,就可穿衣动身了。

  浴德池浴资0.10元的,是一种简易的木箱子,掀开箱盖,存放衣裤、围巾帽子和包等。浴资0.15元的,是一种躺椅式的,衣裤外套由服务员用叉头挂至头顶横杆上,内衣等放两张躺椅之间茶椅的空隙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月的生活费才8元,浴资与当时物价是匹配的。

  1982年,猪肉一斤1元,青鱼一斤2元,火油一斤0.33元,赤豆棒冰一支0.05元,雪片糕一条0.20元还要收粮票2两,一本《历史辞典》1.60元,一本《文学描写辞典》3.20元。浴德池浴室买筹码掀开棉帘进室,筹码长8厘米、宽1厘米左右,用竹板制成,竹板上烫一角字样,穿木屐或草鞋进去,进去有人招呼,脱衣有人侍候,出浴后,一块热毛巾已搭你肩膀上,如你久躺那儿,当满员时,服务员又不便催你动身,便有一块又一块热毛巾甩过来,你也不好意思,该动身离席了。

  过去洗浴是清洁卫生,现在洗浴是文化,如洗浴休闲中心、洗浴汗蒸斯巴、温泉沐浴等应运而生。

  从混堂到浴室,从浴室到中心,是洗澡文化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