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松林 文|
2024年1月20日,地铁江阴外滩站。
这是S1线试乘首日,站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蜂拥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上海、北京,外滩站单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昔日清寂的江阴外滩顿时人流潮涌,竞看大江东去,市民们未曾想到,从高楼林立的三阳广场到长江边只需55分钟。试乘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把无锡轨道交通暖得热火朝天,人气爆旺,一趟趟列车呼啸而来,疾风而去,在锡澄大地勾勒出一幅当代梁溪汇江图。
一
千年回望,无锡这座国家历史名城,在发展中呼唤时代的节奏。2002年底,无锡组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小组,去南京、上海等地调研,拉开了无锡地铁规划的序幕。2003年3月起,无锡向全球广撒英雄帖,邀请了英、美、日、法等6家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线网规划设计单位的竞选,5个月进行了两轮筛选,最终,日本中央复建工程咨询株式会社胜出,被选定为无锡轨道交通规划编制设计单位。这家公司在无锡线网规划中制订了地铁发展的总方向,对无锡城市轨道交通的诞生与壮大具有启蒙之效和导引之功。
加快地铁建设,2005年12月,无锡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正式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轨道办。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对前期规划进行了深化设计,以更贴合无锡交通实际。2007年4月,《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正式上报建设部。次月,国家层面在锡召开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专家咨询会,顺利通过专家咨询。此后,无锡又做了多方面工作,在奥运会期间也是马不停蹄全力争取,政府和各部门上下协力,同频共振。为了城市交通的转型提升,回应数百万无锡人民的期盼,一群地铁建设的“拓荒牛”默默耕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008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无锡成为国内第17个获得地铁建设资格的城市。从此,这座30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迈向轨道交通时代。
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09年11月7日上午,地铁1号线开工。地铁建设是无锡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市政建设工程,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而三阳广场站是至今为止所有地铁站建设中,体量最大、出口最多、技术最复杂的单站工程。
十月围城。市中心是无锡商业的核心区,承载着几代人关于最无锡的记忆,也寄托着未来美好的期冀。地铁时代的呼啸瞬至,将使这里脱胎换骨,昔日的老城厢,在飞转的车轮中萌发出青春的风采。然而,愿景是甜蜜的,过程是辛酸的,建设是苦涩的。
前期准备主要两个环节,一是管线迁改,二是交通疏解。三阳广场站周边密布着蜘蛛网般的各种管线,经现场物探,有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电信管、上水管、燃气管等数十种地下管道。不同年代、不同走向、不同产权单位,密密麻麻,进行彻底梳理,经过不同阶段和方式的迁改,有序排列到站点上方、道路下方。交通疏解与市民出行息息相关,经过反复论证,并做了仿真模型,对主城区路网的交通流向反复做模拟,避免路网堵塞。
基坑开挖中,三阳广场站采取半盖挖工法,即在开挖前将工程区域中一半的基坑位置上修个“顶盖”,上面恢复公路交通,下面照常进行施工。文明施工,“一模两化”,经过10个月的艰辛努力,三阳广场站如期建成,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地下三层,共有27个出入口。7600平方米的负一层站厅区域,中间由16根柱子支撑,组成梅花形状星空,整体设计简单大方又富有现代特色。三阳站相当于单体两线换乘,面积比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还要大,是国内一次性建成的建筑体量最大的地铁车站,相当于4个常规车站,犹如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
2014年7月1日,是一个载入无锡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从立项到开工,再到竣工,6个寒暑,24个车站,用去钢筋、钢板及型钢38755吨,钢筋砼管片21万立方米,商品砼196万立方米。大地之下,用盾构机作笔,书写了一座城市的华美篇章。
三
乘势而上。2号线呈东西走向,西起梅园,东至安镇,与1号线共同构成了无锡地铁“十字形”骨架,意在打造城市东西、南北城轨交通大动脉。启动2号线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迅速加强中心城区与蠡湖新城、锡东新城的串联,在更大范围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般而言,地铁是在地下穿行,人口密集的市中心肯定从地下走,但到了郊外,考虑到工期、造价等因素,就会走高架。2号线从庄桥站出来,往无锡东站方向均走高架段,跨公路、跨河流。其中难度最大的是高架跨沪宁高速,当时采用主跨138米的连续梁桥。先建后转,即先与沪宁高速公路平行建造梁体,再转体与两侧桥墩对接。那么,为什么桥梁不能直接一次就位而要转体呢?
现场条件限制,下面是高速公路,上面是地铁高架,沪宁高速是不能停运的。那么,有什么办法既建地铁高架桥又不影响沪宁高速正常通行,最佳的办法就是在高速公路的外侧先建好桥梁体,再两端采用转体的方式,让它转身,两侧桥体成为一条线,通过巨梁“牵手”合龙。重6400吨的巨无霸在沪宁高速上方跳“空中芭蕾”,实现“华丽转身”,在沪宁高速无锡段的上方,横跨起一座长度138米的高架箱梁。这个桥梁转体施工获得江苏省城乡系统优秀设计一等奖。至今,悬臂浇筑加转体施工大跨度的,业界未见第二例。
地铁4号线,从走向上看,可以称之为文旅线,全部为地下站,北起刘潭站,止于博览中心站,由北往南,整个线路呈半环状,如美人玉颈上的项链,这样的线路设计,透露着轻松与舒适,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但是,要打造好这条美丽的项链却非易事。
下穿蠡湖,难度表现在“长、浅、杂”。长,下穿蠡湖的长度在700米以上,距离越长,盾构承受的水土压力持续时间就越长,风险高。浅,隧道底部于湖底的最小覆土地厚度为7.28米,属于国内浅层长距离湖底盾构隧道。越是浅,越容易出现土层破裂渗水的危险。打个形象比喻,在湖底盾构挖掘,相当于在鸡蛋壳上做雕刻,稍有不慎,就会破壳出水。杂,这段区间的盾构需要下穿金城路隧道、高压燃气管,侧穿能源中心、蠡湖大桥桩等既有建筑构物,还要穿越粉砂层、淤泥层等。如果把东蠡湖和西蠡湖比作城市的一双眼睛,那就相当于在水汪汪的眼睛里施工,可不是像表面划双眼皮那样简单,而是在眼眸深处动手术,对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相当高。
地铁集团和施工方制定了详细的盾构穿湖专项方案,邀请设计、地勘、施工类等专家对施工及监测方案评审。对盾构机进行改造,并设置三道阀门避免涌水涌沙发生。在掘进中实时监控,根据地质情况不断调整施工参数,确保工程质量。地铁集团成立党员突击队,24小时坚守现场,观察情况。每天湖上,队员们划着小船在水面上细察,巡查有无水泡冒出,寻找异常的蛛丝马迹。两岸的游人和行人,谁能知道在平静的水底下,一场穿湖地道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四
“建一流地铁,创运营典范。”地铁建设者们在15年里积极践行了这一理念,1号线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3号线获得鲁班奖和詹天佑奖,其它获得扬子杯奖等各类奖项多个,用事实向广大市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这一过程中,由无锡地铁集团发起的城际党建联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由地铁方、承建单位、所在街道社区共同构成的“铁三角”,在推动工程建设、服务市民群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党建引领,在一条条新线建设中,城际党建联盟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促进产业提升。依托地铁城际党建联盟平台,地铁集团积极与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引进了一批国际国内尖端项目,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形成了一批重点产业园区。
与市民尤为密切的是地铁运营,地铁实施“安全舒适、便捷智慧、现代时尚、惠民暖心、绿色低碳”的五型地铁,倾心打造服务品牌。特别把安全运营放在首位,地铁列车在夜里11点左右停运,而此时正是安全检查的开始,在零时至凌晨这段“天窗期”进行巡检,测量、探伤、打磨等,巡检人员像猫头鹰一样,昼伏夜出,在昏暗的地铁隧道里,用一双双锐利的眼睛辨别蛛丝马迹,确保白天列车行驶安全。
无锡地铁打造了8个爱心车站,开展特色服务。三阳广场站专设“爱心母婴休息室”,火车站乘客大多有行李,地铁站推出“贴心手推车”。胜利门站是集体婚礼的甜蜜基地,打造成“幸福车站”。南禅寺站靠近朝阳农贸市场,买菜的“老无锡”居多,将这里构筑为“无锡话服务”站,人民医院站设立“爱心服务区”,内设桌椅茶水,还为前往儿童医院的小朋友备了零食、玩具积木等。2号线的梅园开原寺站打造“关护老人服务”站,无锡东站打造“与高铁无缝对接”等特色服务。
地铁时代的到来,不只是交通工具的变化,更是客流、物流、商流的牵引,地铁重点开发了胜利门站、南禅寺站等地下商业街,人气爆旺。三阳广场站至东林广场站区间,是全市最长的地下商业街,形成了地下黄金商业走廊,与地面商业形成互动,下车即购,出站就买,极大便利市民消费。地铁通到哪里,哪里就商业兴旺,房价增值。与此同时,站城一体化悄然崛起,以运河汇、医疗健康园为代表的TOD项目,在城市更新中闪亮登场。地铁从交通“大动脉”跃升为城市发展的“强引擎”。
多元融合,“五线共建”。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暨无锡硕放机场配套设施工程近期开工,加强老城区与太湖新城双核联动。无锡至江阴的S1线已经试运营,圆梦通江达湖。无锡至宜兴的S2线也在紧锣密鼓进行,3号线南延线将与苏州3号线接通,在长三角战略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无锡这座轨道上的城市愈加灿烂,春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