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楣 文 |
上了年纪,对美食的追求,与以往比,有些变化。
总体是,从绚烂归于平淡。
具体来说,第一是简单,第二是好吃,第三是健康。
简单属于哲学层面,好吃属于美学层面,健康属于科学层面。
大道从简,食多无味。
有简单才有丰富。简单是饮食的起点,又是饮食的终点。一粥一饭,貌似简单,但任何美馔珍肴,都离不开一粥一饭。
繁复使人对美味的感觉迟钝。吃过大鱼大肉后,人们需要用清淡来调理肠胃,恢复味觉的敏锐。清淡是简单的近邻。
旧时,百年老店聚丰园,在宴席结束时上桌的,不是茶水,而是白粥、四种酱菜,外加一碟白糖。很受欢迎。
食多无味,以简单来应对,无不奏效。
食材的丰富和易得,不是无味的理由。贪婪,才是远离美味的祸首。
简单还意味着节制。节制不等于美味,但节制可以调动味觉的灵敏度,扩充美味的边际效应。俗话说:“少吃多滋味”。
美食的本质和最高境界:好吃。
环境和形式的盛宴,是视觉享受,与美味的本源无涉。
人的味觉指向和味觉感受,因人而异。但在终极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味觉经历,甚至藏匿着家族乃至民族的文化积淀。
因此,在共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下,人的味觉感受,差距不会太悬殊。也即是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
举个例子。无锡排骨当今有着广泛的美誉度,不少外地人,也能接受而且喜爱。退休后,有段时间我常去北京朋友处,每次带去三凤桥排骨。朋友说,“无锡排骨,好吃,大家都欢迎,下次仍带排骨。”去美国,在旧金山唐人街,广告牌上写着“无锡骨”三个醒目大字,显然,“甜咪咪咸堂堂”的无锡排骨,华人都爱吃,为什么?好吃。
可见,好吃并非纯粹的主观感受,而有一定的客观性。众口未必难调。
还有一个误区,过多地挖掘、铺陈所谓的饮食文化,而忽视了“好吃”更重要。
如果油酥饼做得不到位、不好吃,你再三强调这是乾隆皇帝吃过的,有何意义?
饮食文化、历史渊源,点到就行。
让“好吃”来唱主角。好吃,才是硬道理。
当今社会,正快速地从自然经济时代,一步跨进信息时代。科学改变世界,也将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一方面,健康与饮食的关系,越来越普及;另一方面,营养不良、营养不当或营养过剩而得病的人却日趋增多。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比较复杂。医学科学的结论可参考,但要防止绝对化。譬如长寿的因素,涉及很多种,没有统一规律。人的遗传、体质、生活方式、饮食偏好,个个不同,寻找绝对的健康饮食模式,既不可能,也不可取。
一般而言,在饮食中,喜欢的总是好的、对人体有益的,这可以看作生命进化中的自觉选择,是人体的自发要求。就如饥饿感产生进食的欲望,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相反,过于理性化的饮食,未必就是健康饮食,且还减少了吃的乐趣。
在追求简单和好吃的同时,兼顾饮食的均衡和适度。饮食对健康的益处,常在不经意中体现出来。刻意地以食健身、以食治病,不一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