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天下

打“国家”旗号的涉诈App,折射手机应用市场乱象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套用各类官方公开信息,打着“国家支持项目”“国家惠民政策”旗号制作出一批手机应用(App),在其中编造虚假投资理财项目,以高收益为诱饵,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在App“投资”进而实施诈骗。

  打“国家”旗号的涉诈App

  3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一批涉诈高风险App,包括数个“一带一路”虚假App、“中国供销合作社”虚假App、“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虚假App、“中国芯”虚假App、“中国制造”虚假App等。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案例近年来不时出现。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人民检察院去年底公布的一起案例显示,以巫某某、刘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成立传销组织,无任何实际经营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将“一带一路”作为幌子,开发“一带一路”App平台,以“电力开发”“基础建设”等项目为名,引诱他人注册App以会员身份投资虚拟项目获得收益。

  该组织以“专家演讲”、线上直播、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发展大量会员。通过设立会员层级,形成上下级关系,设置产品收益、代理佣金、团队发展津贴、团队投资奖励等收益方式。以巫某某、刘某某为首的团伙利用该App不断发展下线,会员层级多达36级,累计涉案金额近亿元。

  一些涉诈App甚至盗用国家部委的名字,借用国家公信力进行诈骗。这些虚假App有一些较明显的特征,比如邀请用户注册账号时,要求填入推荐人邀请码,并利用“内幕消息”“高额回报”“稳赚不赔”等话术,诱骗群众将钱财转给非法账户。

  折射App市场乱象多

  金融行业也频现“李鬼”App。今年以来,发布类似金融诈骗风险提示的基金公司已不下10家,虚假金融App已成为高发的网络诈骗手段。

  受访专家表示,虚假涉诈App背后,折射的行业乱象、地下黑产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说,尽管目前应用市场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但实际上,应用市场本身是经营主体,多数应用市场只进行表面的审查和技术性的防范,如果申请者提交的App本身是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没有明显的木马、病毒等,原则上多数可以通过。

  一些公安部门工作人员表示,随着科技手段不断更新迭代,诈骗分子利用打包平台、自动化工具批量生成涉诈App,已形成熟练运作的黑色产业链。部分分发平台、下载链接处于失管失控状态,导致电诈黑灰产打不胜打、涉诈App防不胜防。

  赵占领表示,部分涉诈App的下载渠道可能并非应用市场,而是自建网站或者小程序等。胡钢说,不少涉诈App直接一对一精准诱使用户下载,如通过单独的渠道发送下载链接等。

  多位受访者建议,有关部门针对涉诈App还需综合施策,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审核力度、加强运营的日常监管。(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