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平凡人生里有真实的历史

读《父辈的岁月:零零后口述家史》

  | 沐刃 文 |

  与一本书的相遇,有时候靠媒体推荐,有时候是主动寻找,有时候则是机缘巧合。譬如,我最近已经读过多遍、汪春劼先生主编的《父辈的岁月:零零后口述家史》。

  这本书我是从本地专营二手书的鲁航兄朋友圈看到,去年12月底下单,1月3日便到手。之后乘兴翻阅了序言、前言及后记等,对全书的意图、框架及理念有了体认,也甚为认同。

  我的阅读其实是从《父母打工二十多载》《从童养媳到五世同堂》及《爱编“废品”的爷爷》这三篇开始的,因为这些篇章的作者都来自湖南,分别为东安、耒阳和桑植。

  不得不说,学史出身的江南大学马院教授汪先生有心了。在《后记》里他这样写道:“希望这本小书能激起几朵浪花,使读者从中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人性的正负面、生命悲欣有更多的认知,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有更多的认同。”

  作者的初心无疑达到了。在此基础上,我想就该书的特点与价值等补充几点肤浅的认识——

  其一,由36位“零零后”(都是江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自写家史,虽然是平凡人的故事,其实写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当代史。

  我一直认为,平凡人生里有真实的历史。正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孙扬教授在为该书所撰序言《新世纪一代的家国情怀》里所说,“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或许是以个体生命的方式去触摸、感悟历史”。

  虽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各有悲喜、各有得失,无法重复、不必求同,但记录下来,历史就有了多元而丰富的样貌,否则,那些寂寂无名的人,随着岁月流转,往往无声无息地消散于茫茫时空,似乎从未来过。

  “零零后”利用那个特殊时段,围绕“家史家事”收集资料、深度对话自己的父辈,加上写作本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及精神内核的传承与赓续,也是一次自我点醒,从此,他们或许更能理解父辈经历的不易,领悟到人生多艰,内心和人性或许一夜之间走向成熟。

  对于以前从未细究、反思过的兴衰更替、世事无常等,他们也会有了更刻骨的思考与认知。也许他们的书写有些稚嫩、拙朴,但平实中带着原初的真诚,这些都令人过目难忘。

  其二,这本书既是历史知识、时代履痕的“脑补”,也是刻骨铭心的共鸣。

  覆盖到全国14个省市的、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为何能把人深深吸引?我想,大概是因为阅读过程中,读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到那些曾经的时代,从不同故事主角的身上,读到自己或家族的影子。

  一直以为,父辈们经历的岁月里,有当下与未来的答案。父辈们那些过往的经历甚至伤痛,不能淡漠、尤其是忘记!有人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忘记就难以避免历史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记录是一种警醒与镜鉴,当不为过。

  而“零零后”们各自独立完成的素材收集与写作,实际上形成了“历史的初稿”,日后就是史料本身,这是具有时空穿透力与历史学、社会学、地方志等多元价值的,值得继续深挖,其实不容小觑。

  再者,关于历史书写及其主题的选择,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更代表着值得开掘的方向。

  作为专业背景为历史的人,我一直抱持如此观点:写史宜及时。尽管总有人说,“评价历史是需要(拉开)距离的”。写史宜多从微观入手,因为,目光聚焦于帝王将相、文治武功等的宏大叙事从来不缺,就缺普通人的故事。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的不少历史书写,似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普通人,比较典型的有罗新《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鲁西奇《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还有2020年出版的史景迁《王氏之死》、2022年出版的王笛《历史的微声》,等等。这些著作的共通点之一就是,重申普通人、小人物、边缘人的价值。正如提倡民众史观、日常史观的王笛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重视日常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

  给人深刻印象的,还有该书体例上的创新。即每篇文章后面的附录,附录一均为“某某某大事记”;附录二则为“家中第一次使用下列物品时间”(这些物品包括电灯、固定电话、自行车、汽车、电冰箱、电风扇、电脑等),在我看来,这体现了主编的匠心与良苦用心,是关于时代进步与社会变迁的微叙事,也颇具社会学及人类学等价值。

  《父辈的岁月:零零后口述家史》,汪春劼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