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智慧小屋、尾水种菜、物联网云平台

高科技助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过去,说起养殖尾水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污染环境的“废水”。去年6月起强制执行的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对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也对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申港三鲜养殖基地通过科技创新不但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还将养殖尾水“变废为宝”用来种植蔬菜,用“一水双收”生动践行了智慧渔业和生态渔业的先进理念。

  “智慧小屋”24小时守护碧波清流

  眼下,鲥鱼、河豚、螃蟹和淡水黄鱼在申港三鲜养殖基地的230亩外塘里正游得欢。池中的养殖尾水通过沉淀池过滤、曝气池氧化,再由生物净化池中的水生植物和花白鲢、螺蛳等进一步净化,经过三级净化后大部分继续循环利用,一小部分经检测达标后排放入外河。那么,尾水水质是否达标要如何判断?总排水口边的一间木质小屋给出了答案——这个小屋正是不久前建成的全市首家养殖尾水智能监测小屋。

  “悬浮物16.04、pH值7.73、总氨0.03、总磷0.05、高锰酸盐指数3.08……”走近小屋,正面一块水质实时监测大屏颇为醒目,正24小时不间断地显示着总排水口的水质情况。进入小屋,别看面积才6个多平方米,却集纳了总氨、总磷、悬浮物、pH、高锰酸盐指数等各种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它们就如同池塘的眼睛和耳朵,时刻监测着养殖尾水的各项指标,并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采集并实时传输到中央控制台。“这是总磷水质监测仪器,通过水样管将池塘中的水抽入消解池,依靠蠕动泵将不同试剂一起抽入,经过20分钟的反应时间,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相关数值。”水产工程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呈祥介绍,智能化尾水检测站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运行。

  “原先养殖户很难判断尾水水质是否达标,只能依靠人工定期采样送检、等待报告,整个过程花费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且易出现误差。而智慧小屋投用后,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大提升,检测效率比实验室提高近50%,不仅保障了养殖管理科学省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张呈祥表示,一旦监测数据不合格,中心控制智慧大屏会立即预警,系统将第一时间关闭尾水外排口。

  “尾水种菜”开启水质净化新模式

  如果说外塘的“三池两坝”式净水模式已成为养殖尾水净化的“标配”,那么将处理后的尾水用来种植蔬菜进一步净化水质则是一项创新之举。该基地通过净水设备将鲥鱼养殖棚、蔬菜“水培房”串联了起来,而种植槽中的水就来自水产养殖区处理后的尾水。

  走进200多平方米蔬菜温室,中间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种植槽,里面漂浮着数块白色泡沫板,泡沫板上的圆形孔洞里放置着一个个小网盆,里面种着各种蔬菜,长得碧绿生青。温室四周靠墙则竖着一排排立体式培养架,架子上的一个个瓶子内也种满了蔬菜。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郑冰清介绍,前段时间已经收割了一茬蔬菜,现在种植的青菜、生菜、花菜、西芹等蔬菜已经陆续长出来了,再过一阵子就能收获了,而这些蔬菜的“营养”来源正是隔壁10亩鲥鱼棚里的尾水。

  “通过水泵从鱼池一端把水抽上来,经过过滤塔的曝气、五层砂砾过滤后,流到蔬菜温室里。蔬菜的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达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目的,之后从另一根管道回流到养殖池里实现尾水循环利用,过滤后的水质可以达到Ⅰ类水标准,鲥鱼存活率提升20%以上。”郑冰清介绍,这个模式的初衷是用来净水的,但同时还收获了蔬菜这个“副产品”,预计每年亩产可超5000斤。

  “智慧大脑”实现渔业养殖“机器换人”

  无论是“智慧小屋”的投用,还是“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生态循环系统的搭建,都离不开一个“智慧大脑”——智慧渔业云平台。

  该平台依托物联网和传感器自动检测调控环境参数,不仅实现“一水双收”,还实现了机器换人、零污染养鱼种菜。

  近年来,无锡市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建设,今年将继续丰富“智慧渔业”的内容和提高“智能化渔业”的服务能力,重点推动渔业数字化装备升级,完成无锡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将渔业数据纳入平台;推动建设完成数字渔场2个、渔业智慧园区1个,储备数字渔场建设单位2-3个、渔业智慧园区1-2个,助推渔业生产提质增效、稳量增长。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