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视界

《承欢记》热播,被指没有“亦舒味”

亦舒作品为什么如此难以改编?

  近些年,迎来亦舒小说的影视改编热,包括已经播出的剧集《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热播中的《承欢记》,以及待播的《玫瑰的故事》。

  被尊称为“师太”的亦舒,笔下曾塑造过无数耳熟能详的“亦舒女郎”。但其影视改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今得到原著粉认可的作品几乎没有。

  人设变了,感情线也变了

  近日,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都市生活剧《承欢记》在CCTV-8及腾讯视频热播,原著被魔改的争论再次袭来。

  小说《承欢记》出版于1996年,故事中亦舒着重讲述乖乖女麦承欢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羁绊,有点类似张爱玲的《金锁记》。只不过,亦舒舍不得让女主角遭受磨难,麦承欢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早早觉悟:母亲为女儿的婚姻竭力争取,不过是变相弥补年轻时的遗憾。自此,麦承欢不再听命于母亲,两代女性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电视剧将故事从20世纪的香港搬到当下的上海,必然要在情节和人物关系做诸多改动。但电视剧的改编并不高明,臆造了很多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狗血情节,比如,麦承欢男友隐瞒富二代身份、男友姐姐嫌弃麦家家境普通、男友父亲的婚外情对象是麦承欢老同学等等。风格上更是与小说背道而驰,电视剧里两家人在谈婚论嫁的宴席上差点掀桌、对骂,场面之难堪在讲究气质、姿态的亦舒小说中从未出现过。不过,让亦舒书迷更难以接受的是,编剧按偶像剧套路把女主角麦承欢改造成360度无死角的完美无缺小白花,性格平淡而无趣,失去了亦舒女郎的味道。

  这样看来,从人设到感情,其实剧版已经完全是一个新故事了。

  也不是第一次乱改了

  亦舒近些年之所以被观众喜爱,是因为她塑造的“亦舒女郎”代表了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她们富有智慧和教养,谈吐优雅,自立自强,不依赖男性提供经济支持。

  但《承欢记》的改编,包括此前《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的小说改编电视剧,都遭到了观众的批评,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剧中对于“亦舒女郎”形象的改写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看过鲁迅先生的《伤逝》就知道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二人相爱结婚却不被祝福,生活清贫,最终涓生没顶住生活的压力成了逃兵,离开了子君。显然,亦舒不愿子君是这样的结局,于是她沿用这个故事写就《我的前半生》,笔下的子君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心血打拼出一片天地。虽然有人吐槽子君女主角光环太大,但这个角色非常具有亦舒女郎的特点:自立好强。可惜剧里独立女性没看到,前半生靠一个男人,后半生靠一个更厉害的男人。

  另一部原著改编剧《流金岁月》打出的招牌的是“女性成长”,但改编偏离原著轨迹,女主角情感线混乱,拼事业不如选男人,谈何女性成长?

  《承欢记》居然让人有种魂穿古装剧的感觉,好多台词诸如“提亲”“高门大户”“女人只能在厨房和花园里发光发热”之类,硬生生把观众拉回封建社会。

  亦舒作品为什么如此难以改编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亦舒的书难拍?为什么这么多编剧导演拍不出那个“味道”?

  亦舒的作品难改,一部分在于她的作品重人物轻情节,很多故事都在极短的描摹里,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讲尽,一旦要影视化,必然要面临一个细节上的扩充。如果编剧对亦舒没有深刻了解,显然就会增添不合时宜的情节进去。

  而另一部分,则在于读者对她原著的风格本就褒贬不一。喜欢她文笔的,就格外欣赏她对“精致利己”褒义描绘的思维价值;不喜欢的,不管是什么女主,都通通归于“三观不正”。因此,如果改编当中无法保留她那股子“我就是要”的自以为是劲儿,便总是差点意思。

  亦舒女郎独立自省的背面是无所顾忌地爱自己,这点灰度只能留给电视剧里的女配角。因为没有编剧敢写不美好的女主角,即便有,那些有粉丝、有流量的女明星也不敢演。

  不久前,有编剧发长微博抱怨女性觉醒分明是创作灾难,文中大意总结下来就是现在写女性题材编剧的“避雷指南”,诸如:女主角不能经历苦难,否则编剧会被网友批评厌女;女主角不能为爱付出,否则就是恋爱脑;女性之间不能有争斗,否则就是雌竞……

  或许,编剧困境和女性觉醒之间并不绝对矛盾,但女性题材剧的创作困境,是到该打破的时候了。如今电视剧里的女主角越来越干瘪,别说人性的灰度,连瑕疵都所剩无几了。

  (综合整理自京报网、凤凰网,图片来自剧方公开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