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之后不久进入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所谓“热在三伏”,民间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伏天如何调节饮食作息、科学养生?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专家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艺说,夏天容易有精神疲惫、口渴多汗、胸闷气短等症状,这与暑邪的特点有关。暑邪第一个特点是热邪,容易耗气伤津,造成疲惫等症状。第二个特点是湿邪,容易困脾,造成脾胃运化方面的问题。同时,容易困表,造成头疼、头重、身体酸重等症状。所以,在饮食上,主要针对热邪和湿邪两个特点来养生。对于暑热之邪,可以增加一些性味偏寒凉的食物,如绿豆、丝瓜、黄瓜、冬瓜等,性味甘淡,清热化湿。针对湿邪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健脾燥湿或者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莲子、山药、薏仁、陈皮等。针对湿邪困表,可以选择苏叶、藿香、砂仁等食物,燥湿解表,醒脾开胃。
小暑期间如何预防中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潘力军说,气温升高,湿度变大,在户外容易中暑,在室内容易患空调病。中暑的症状主要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容易中暑的高风险人群有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户外工作人员,特别是高温环境下人员。因此,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外出。白天外出时,采取防晒、降温措施,比如戴遮阳帽、喷雾降温等。如果运动量较大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中暑症状,应及时到阴凉处休息,补水降温。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就医。
空调病是指人们在封闭的空调环境下,因空气不流通、温度较低,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多见于老人、儿童及妇女。预防这类疾病,一是做好空调清洁;二是设定好空调的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而且每隔2小时到3小时,开窗通风20分钟到30分钟;三是从户外刚回到空调房间的时候,要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因为温度骤变易引起空调病的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说,夏天日光暴露的机会明显增多,适当防晒非常重要。如果在室内没有紫外光源的情况下,是无需防晒的。但是,如果在室内可能被紫外线照射,比如靠窗、室内有紫外灯光源或者强荧光灯,在阴天或者树荫下的室外活动,可以选择防晒。此时,防晒用品的防晒系数不需要过高。直接在阳光下活动,或者会被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如在雪山、海滩或者高原活动,需要使用防晒系数比较高的产品。当然,防晒产品的防晒指数适宜即可,如果过高会增加皮肤的负担。另外,即使涂抹了防晒产品,也不宜在强烈的阳光下过长时间活动。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