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能量场”器械运动中感受“能量守恒”的魅力;在超级工程室,合作探究创造一座“吊桥”;在智造社团,编写一段让学校吉祥物“乐乐”唱出歌声的程序……走进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记者看到学生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展科学探索的场景。学校以“诚勇品格,乐学精髓”为鲜明底色,聚焦科学教育的环境改造和教师综合育人的能力提升,开展了“科学+”教育探索。
跨学科推动综合育人
教育为科技服务,教育要培养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学校乐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正是培养创新儿童,这也是我们开展‘科学+’方案的育人目标。”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张明霞向记者介绍,2023年学校推出“科学+”方案,致力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科学教育。
“如何从科学走向学科,再从学科走向科学?”张明霞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单单是科学教师的事,其背后蕴含了综合育人的理念,可以由各学科教师共同推动,但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开展了跨学科教师综合育人团队建设,进行科学教育跨学科课程的探索和研究。比如,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研究报告,可由科学和语文教师共同配合;研究蜂巢原理,需要用到数学、科学知识;科学和音乐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乐器进行演奏。这种跨学科的“文理兼修”,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
另一方面,学校也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意识中。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自己任教的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锡师附小教育集团办公室副主任、信息科技组长诸康俊向记者介绍,前不久,在一节机器人科学知识普及课中,学校设计了让机器人“重走长征路、唱红歌”的课堂活动。这样的课程,就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教授编程、音乐教师录制音频、班主任讲红军故事,多位教师共同配合完成了这节课。
拓宽场域,加深科学教育烙印
为拓宽科学教育的学习场域,学校打造了“3+N”教室,包括普通教室、学科专用教室、主题学习教室、角落教室等。其中,主题学习教室,包括湿地文化馆、安全文化馆等,提倡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真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角落是儿童觉得最隐秘的地方,凡是隐秘的地方,都是激发起儿童探究欲的地方,是儿童真正喜欢的教室,能够体现儿童在角落教室中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希望:学生能享受童年,始终保持探究欲望。
学校坚持将乐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在校园中打造了多个科学“基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能量场”“力学场”呈现了能量学、力学领域的知识;弘毅楼的“科探长廊”、机械研玩社聚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教学楼五楼打造了“生命的起源”长廊。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带学生来“力学场”体验跷跷板。回到学科专用教室后,再学习理论知识。老师也可以带学生一起研究杠杆,最后到工程实验室里做杠杆。“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从一个概念,到一个原理,到一个模型,再到一次创造,最终成为一件产品的全过程’,真正激发学生思考、动手、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张明霞说。
科学的种子已播下
“我设计的是一款可自发电的激励跳绳。这块突出的板子下有齿轮可以感应使用者的跳动频率,齿轮下面还有小型发电装置。只要一直跳,这个设备就可以持续发电。”该校四(3)班周家熠是位科创小达人,他在社团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一款有趣实用的科创作品。“很多人喜欢运动,但有时候不能坚持下来。我希望可以用这个设备激励同学们多跳绳、多运动。”像周家熠这样热爱动手、擅长科创的学生在锡师附小还有很多,这得益于学校高效、全方位落实科学学科实践,每名学生都可参加学校科学实践。
“超级工程室”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动手社团课程,四到六年级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做“航模”“拱桥”等。工程室负责教师周加其向记者介绍,很多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不服输、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正是我们开设社团的意义所在。”周加其表示。
科学无处不在,学校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区、扎根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学习、创新创造。学校邀请社区科技名人、社区少年宫、社区公益组织加入科学教育队伍,定期到学校开展“乐高大篷车”“比特实验室”“纸牌筑桥梁”等活动,受到广泛欢迎。锡师附小和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与航空工业研究所、江苏特检无锡分院等科研单位联建,确立了“生物发酵实验室”“人体医学馆”“科学素养拓展中心”等数十个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宽科学视野,实践科学方法,链接前沿科技。
在浓浓的科学氛围中,锡师附小涌现出了一批像周家熠一般颇具科学家潜质的“诚勇”少年。“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科学的未来值得期待。”张明霞表示。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