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胜良 文 |
20世纪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在波斯湾打响,史称“海湾战争”。这场战争首次将大量高科技装备投入实战,给世界各国敲响了现代化战争的警钟。
海湾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在我国华东地区某地演练场,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红蓝军电子对抗演习正在上演。这里没有战车的轰鸣,没有硝烟的弥漫,只有无数束电磁波在空中交织,织就了一张无形的网。蓝方与红方,在这张网上展开了无硝烟的较量。
金桂飘香,秋意渐浓。太湖之滨的“皮旅”军营,仿佛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浪漫。夕阳西下时,我与战友袁接到命令,要求我俩在当日24点之前赶赴杭州某部报到,参与全军电子对抗演习的电视纪录片拍摄任务。
军令如山,我俩立即收拾行李和摄影器材,但前往杭州的交通工具成了问题。因临时紧急通知,司令部管理科一时派车有困难,火车又不像现在有高铁可直达,况且携带那么多摄影器材很是不便。参谋长当即决定,让我俩打的去杭州。经与出租车司机讨价还价,以700元包车价成交,这价格在那个年代已经很奢侈了。
沿途的风景在夜色中逐渐模糊,但我和战友袁心中的目标却愈发清晰。一路上我俩讨论着此次任务的展开与落脚点,反复推演受领任务后的文字内容和拍摄方向。时间在车轮滚动中缓缓流逝,4个多小时后,我俩终于在23点30分提前抵达驻杭州某部军营报到。第二天演习导演组让我俩参与各小组的讨论,熟悉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雷达系统装备和参演部队的基本情况。数日后,我俩随演习部队前往广德山区集结。
云山雾绕,层林尽染,这里红叶与蓝天交相辉映,格外耀眼。
演习场上,全军通讯部队已严阵以待,各式电子装备整齐排列,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激烈较量。我和战友袁各自忙碌着,我负责摄影器材的调试准备,他负责文案策划、与演习导调组的沟通协调。“这次演习不仅仅是为了检验我军电子战部队的实力,而是要借鉴海湾战争的经验,提高我军打赢未来战争的作战能力。”战友袁一边翻阅着演习资料,一边低声地与我说道。此时,我心中对电子战既充满期待,又有许多敬畏。
演习在晨曦中拉开了帷幕,阳光透过薄雾,仿佛给漫山红叶披上了一层金色霞光。我肩担摄像机,用镜头捕捉着每一个细节。从指挥员的指令发出,到迷彩帐篷作战室的监控视屏;从士兵操作手专注的神情,到雷达显示屏上闪烁的数据,再到战场上的每一个变化。每一帧画面,都成为珍贵的记录,至今依旧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战友袁则用笔记录着每一个瞬间,他的文字流畅而生动,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目眩神迷。
演习过程中,电子对抗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红军电子战部队凭借高超的技术和战术,成功破解了敌方的通信密码,干扰了其指挥系统。而蓝军也不甘示弱,他们利用先进的电子防御系统,抵挡红军的攻击。两军相持,战况焦灼。在蓝军阵地拍摄时,我却意外地被蓝军“俘虏”了,由于我的特别通行证臂章不知何时掉了,警惕性非常高的蓝军哨兵视我为“疑犯”。我在解释身份无果后,他们要求我在蓝军所拍的资料必须立即消磁,以免泄露蓝军的秘密。此时,我只能要求蓝军向演习总指挥部确定我的身份。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内心忐忑不安,如果这不是演习,而是真实的战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终于,总指传来了指令,确定了我的身份。重获“自由”的我,又重新履行起战地记者的使命。
山峦叠嶂,云层低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电子设备的微热气息。
我和战友袁穿梭在这片无形的沙场上,记录着红蓝双方这场电子波的较量,感受着未来战争的模样。
满山的红叶,如同战友的情谊,热烈而深沉。战场上,我俩结识了战友陈,他是天下第一军的作训参谋,在参加演习的同时,还负责协调我俩对红蓝两军的采访拍摄任务。他每天不但要仔细协调工作,还非常关注我俩的生活细节。周末他常常会偷偷地为我俩改善伙食,那时候的改善伙食,无非就是加一碟荤菜,但这份友谊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这场演习,虽无火药的硝烟,却充满了紧张与智慧,同样让人心潮澎湃。秋阳透过窗户,洒在剪辑台上,我和战友袁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题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制作阶段。当我还在整理所拍素材时,战友袁已经把解说词的初稿完成了。以《电波的较量》作为此纪录片的片名,以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电子战为主线,力求全方位、全角度将演习的全过程真实地呈现出来。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的选择,每一句解说词的斟酌,都要求我们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在剪辑台上,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俩一遍遍地观看素材,一遍遍地修改解说词,力求将这场演习的精髓和亮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数日后,当这部《电波的较量》纪录片呈现在首长们面前时,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惊讶和赞叹。观片时,每一位官兵仿佛又置身于那场演习中,感受到了参演将士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仿佛也听到了那些电磁波跳动的声音,感受到了这场无形电波的较量。
对于我们来说,《电波的较量》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在这段经历中,我们不仅见证了现代战争中电子战的重要性,而且也收获了人生中不可复制的成长和友谊。这些经历和回忆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