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视界

争议中掀起暑期档电影第一浪

《默杀》:“猎奇重口话题”又赢了?

  随着电影《默杀》7月3日公映,暑期档开始进入“升温”模式,票房不断攀升。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7月16日,今年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46亿元,其中《默杀》以9.4亿元排在第一位。

  票房已近10亿元居暑期档榜首

  《默杀》是一部重拍片,导演柯汶利早在2018年就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默杀》,是他研究生期间的毕业作品,口碑非常不错。

  原版《默杀》给此次重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柯汶利启用了全新的演员阵容,但在内容上还是保留了前作的基础。新作故事发生在太平洋小岛一所名为“静华女中”的学校里,少女陈语彤属于特殊人群,长期遭受校园霸凌。在校做女工的母亲李涵虽然极力想保护女儿,但无济于事。奇怪的是,这些欺负陈语彤的女生一个个地失踪,很快,陈语彤也不见了。随着警方的介入,一个叫林在福的男子进入了警方和李涵的视线,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个被卷入案件的人物背后都藏着隐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直到故事结束才能见分晓。

  《默杀》在风格上延续了柯汶利2019年执导的电影《误杀》,尤其强调“强情节,快节奏”。影片由一起校园霸凌事件引发,但这只是一个引子。此后,陈语彤失踪,李涵到处寻找女儿的下落,警方也介入进来,影片开始转入悬疑片的思路。跟一般悬疑罪案类型片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简单停留在破案分析上,而是深挖每个人物在这起事件中的复杂动机和各自处境。比如吴镇宇饰演的警察局长戴国栋疏于对儿子的教导,让后者成了一个喜欢隐藏在暗处偷拍的失德者;李涵看似爱女深切,却以“保护女儿安全”为由长期对陈语彤进行家暴;金士杰饰演的方觉众整天给人们“布道”,但其实是一个内心懦弱的人。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丰富了角色的内涵,也突出了柯汶利想要表达的“有时候沉默是会杀人的”主题,事不关己的冷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让影片具有了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父亲林在福是影片刻画的重点,影片描写了生活艰辛的他跟女儿相依为命的温馨时刻,但女儿突然摔亡,导致他成为一个疯狂的复仇者。一个以前温顺甚至是卑微的小人物,何以最终会走向反面,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猎奇话题奇观堆砌带来爽感和争议

  电影《默杀》的主题涉猎广泛,但浅尝辄止。从校园霸凌开始讲起,通过中学生陈语彤这条线牵涉出家暴、性侵、虐童等话题,又涉及DV偷拍、学校管理不作为、以暴制暴等社会问题,似乎将故事发生地安排在潮湿、脏乱的东南亚小岛,镜头对准社会角落的诸多阴暗面就能讲出深刻的故事。实际上,电影只是将猎奇要素重重交叠,对每一个要素的探讨都浮于表面,没有聚焦具体问题,反而塑造出“全员恶人”,以便产生“深度”和“有料”的幻象。

  《默杀》就像一块磁铁,吸附各类犯罪和社会议题,铺陈议题远比深度分析更轻松省力,而元素繁多注定让电影的主题变得漫漶而无聚焦。电影的线索不多,哑女陈语彤遭受四个女孩的校园霸凌,之后她们被杀害,引出杀人者与杀人动机。但是,当把“沉默的罪恶”阐述出来后,电影不是将矛头向上对准“沉默”本身,面向两个沉默场域试图寻找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出口,而是向下让底层人物拿起凶器以暴制暴。当导演不愿意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又想让电影赢得市场时,将爽点寄托在片中人物相互杀害的暴力瞬间,观众的情绪好像得到了宣泄,但影片最终给人的却是一种空洞的虚无感。

  《默杀》的创作特点,体现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被称为爆款的国产犯罪题材悬疑片的创作套路:即对所谓“社会话题”无节制地运用、故事背景放在海外以及表现形式上突破尺度的重口味。这类电影多取材于所谓的“社会话题”,以悬疑题材为外衣,但在创作上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毫不相干,是彻头彻尾的“伪现实题材”影片。

  这类影片,包括之前陈思诚创作的《唐人街探案》的早期系列,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的《误杀》系列,2023年暑期陈思诚监制的“大爆款”《消失的她》,2023年上映的《拯救悬疑人》《涉过愤怒的海》。

  给人以“焦灼感”重口味的所谓“伪现实题材”电影,以过度重口味的形式表现“病态关系”,显示了创作者创造能力的匮乏。当下,这种借助海外IP、制造“疯狂”重口味影片的创作令人失望,不应当被褒扬。(综合整理自北京日报、齐鲁晚报,图片来自片方公开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