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花自飘零

  | 正阳石 文 |

  花开花谢,更替了岁月。

  宋代李清照在词作《一剪梅》中,发出一句传诵千年的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有时,花谢也有时。这是一朵花的完整旅程,也是一个最为常见的,从成长至盛开,再到衰亡的过程。所有的生命,都是这样的走势,无一例外。生生不息,那是生命整体的呈现,一株花植可以年年谢年年开,甚至越开越茂盛。然而对于其中的某一朵,却不是,谢了就是谢了。哪怕来年在同样的位置,开出同样色泽和大小的花,但此花已非彼朵。彼时之花,早已从有转至无,化泥成土。

  生命是什么?在有中生无的过程中到底变化了什么?我们又在惆怅什么?

  生命,本质上就是尘世间的一段经历,是为所有个体量身定制的一次旅程。

  对于一株花植来说,种子埋入泥土,标志着生命的起程。然后发芽成长,开花结籽。花开花谢无数年后,终至枯萎。生命虽然终结,但留有若干种子,等待另一次生命的开始。花开花谢的生命往复,只是此株花类植物其花朵部位的现象。对于整株花植来说,并没有无数次的生命。它看得见自己枝上的花朵谢了又开,但它却看不见自己枯败后的一切。这是因为结构的局限。花植对于从属于它结构的花朵变化,较为明了。然而对于花植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结构,却知之甚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某一朵特定的花来说,虽然它只有一次生命经历,但在其更小的结构里,却有无数个轮回。花朵的凋零,也意味着果实的开始。花朵以自己的无,开启了另一个有。春华秋实,无数个花朵的一生历程,构成了花植的一个轮回。而在一个花圃中,也有无数株花植在参与花圃的轮回。

  既有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个体共同组成更大结构的生命,这就是花朵的意义。从有到无,只是某个结构的终结。在另外的结构里,也许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思维,那么人也和花朵一样,静静绽放,悄然凋零。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生命之花,极个别的是经由自己来此世间,绝大多数的都不是。对于社会来说,经由谁来完全不重要,人也就是其某个结构里的轮回,无悲无喜。

  但人毕竟是智慧生命。多了思维,又有什么不同呢?

  机体加思维,组成了一个个体。个体间的区别,难道是机体么?你是谁,谁又是你?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记忆转移,让你的思维能在一个复制体上延续,那你算是获得重生了么?此时你原来的躯体如果灭失,能算作你死亡了么?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前者算是重生,后者并非死亡。重生,一定是思维的重生,与机体无关。

  人在三十来岁过后,身体机能就开始走下坡路,巅峰难再。而思维,却因为获得了人生小半辈子经历的融合,此时才真正开始成型。机体在开启从有到无的衰退,思维在开启从无到有的成长。有无互替,有无相成。花由开到谢、果由无到有,这是花的轮回。体由强至弱,思由弱至强,这是人的轮回。

  果实的作用,是为了种族特质的延续。种下后若干年,又会开出差不多形色的花,结出差不多形态的果。就像梨树的果实,会开梨花、结梨果,但怎么也结不出桃。常说生命如花般绽放,那思维是一个人的果实么?花不能延续,但果实可以。机体不能延续,但思维可以。

  以言传书籍为载体,人类文明的延续,就是思维成果的延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的深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形成,都是。区别在于,不同的果实能级并不相同。有的人思维能级较低,只能影响周边的数人,甚至可能只有自己。而诸子百家往圣先贤的思维成果,能级十分惊人,动辄一传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同时,世上的每个人又在相互影响,在任何一个伟大的成果里,都有无数其他人的印迹。无论你的一生再怎么平凡,也能成为别人某一次的遇见。一弦既振,良曲或出。

  花开从心,果成随缘。对于某个特定的花朵来说,绽放就是生命的意义。待得此花凋零,彼花又会盛开。同本同源,生生不息。花开花落,何悲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