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

写在《我写我意》出版周年之际

  | 严克勤 文 |

  不经意间,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所著的《我写我意》一书整整一年了。

  期间,先后在苏州、无锡、宁波和扬州四地举办《我写我意》新书分享及严克勤水墨画小品展。虽印数有限,网上书店售价一涨再涨,仍受到新老朋友与广大读者的喜爱。

  不久前,南京博物院举办的特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好友从南博带来一部《无尽藏》印制极美,编辑点评也不错,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序文云:“苏轼确立了中国文人画,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最富特征与典型风格的中国画。”此言不虚矣!我想我的《我写我意》其核心要义就是对中国文人写意画传承的微言感悟。

  宋元以降,中国文人画代代相传,苏轼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元四家,特别是倪瓒更是将文人画精神内核表现至无以复加的程度。

  然而,真正的文人画是难学的,不是技法高低,不是笔墨修为,而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独具匠心,别有情趣,具有超逸的胸襟。

  所谓文人画不易,云林画艺学难矣。清代恽南田曾经说过云林的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李苦禅先生曾说过:“三年可以培养出一个工笔画家,三十年不一定培养出一个写意画家来。”他提出“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的艺术观。

  新罗山人云:“画,艺也,艺成则贱,必先有立乎其贵者,乃贱之而不得。是在读书以博其识,修己以端其品。吾之画法,如是而已。”

  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周于1490年的仿云林之作,图上题诗云“不见倪迂二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偶然把笔山窗下,古树苍润在眼前。”

  可见沈周对云林钦佩至极!他承认他对云林的模仿是不成功的,其云“山水只如故,倪迂邈难寻”(沈周《仿云林溪山图》)。

  沈周为明四家领军人物,他一生追慕倪云林,只是走近,从未超越。一声叹息。

  同样的题材演绎,沈周出手的是人画,脱不了一个俗字。而倪瓒则是仙画,非俗人可为。

  如,明代沈周《落花图》长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暮春时节,清静明丽,视野开阔,图中描写落花时节,一人静坐水边,目送流水落花,孤寂落寞,精神忧伤。呈现一种莫名的忧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在《落花诗》中有云:“闲窗戏把丹青笔,描写人间懊恼情。”

  沈周总是坐在岸边问天地,叹息时光流逝;在倪瓒看来“一河两岸”是宇宙,人仅是匆匆过客。一是仰望,一是俯瞰,视角不同,差别大矣!

  从元朝始,所谓文人画,即以文人的心态作画,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提倡遗貌取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作品气韵生动,以相对写意的手法追求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与思想情感的抒发,强调绘画的主体意兴张扬与心绪寄托。

  把“人品”“骨气”与“气韵”联系起来,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不是对笔墨的不追求,恰恰相反,其画构图之严谨,笔法之精炼和用折带皴的平远山水,使后学者难以比肩。

  这种“草草”,实则是最为精炼的技巧,而称之“逸笔”,则体现出画家超然世外的淡泊人品。

  倪瓒说“阅世千年如一日”(题钱舜举《浮玉山居图》),他穿越时空之外,不古不今,不生不灭。脱离人间尘世,不画世俗生活,“无画史纵横习气”。

  一河两岸,荒天枯木,是云林画的标配,是一个时间被抽出的寂寞世界,真所谓“此翁老去云林在,枯树荒亭几夕阳。”(吴希贤《题倪元镇画》)

  日前,画家靳尚谊参观中央美术学院2024年毕业展时,颇为感慨地讲:“没有写意、大写意,没有!包括小写意的也很少,都是工笔!为什么?”

  一言以蔽之,文人写意画学不易,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不仅是笔墨韵味,更在于学养品格的修为,在把握“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这关键点上。然,过犹不及矣!

  关于《我写我意》出版上架,有广告语云:

  “跟着好书来读城|书面典藏里的艺术世界。”

  “笔墨二字,代表了绘画和书法的工具,也代表了艺术境界。而看懂书画,你便看懂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一片青绿之中映出的勃勃生机,还是水墨华滋之问透出的天机禅心,观书画大家笔下的花鸟、山水、书法,极简中带着诗意,变幻中带着规则。”

  《我写我意》一书倾注了我对文人写意画长久以来的研修心得,此书出版周年之际,写上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与诸位分享!

  (严克勤著《我写我意》,2023年8月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京东、当当、淘宝网店,以及杭州南山书屋、无锡樊登书店、润生书局和百草园书店等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