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年,《北海日报》创刊,成为北海向世人展示自身魅力的一扇亮眼“窗口”。
40年弹指一挥间,因海而生的千年海丝古港,如今正奏响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奋进新乐章。而那扇始终与北海发展同频共振的“窗口”,也以市融媒体中心的崭新身份,坚持内容为王、融新用心地讲好新时代北海故事。
风华正茂四十载,开放向海正当时。这是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全新的起点。恰逢其时,全国百家党媒采访团乘潮而至,共赴珠城九月的这场邀约——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会暨“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百家党媒看北海主题采访活动。
植此青绿 和美与共
——这座城宜居更宜游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里,约3000亩的红树盘根错节、青绿无边。碧海蓝天之间,许多白鹭驻足于红树枝头。吸引它们频频流连的,是这片新晋国际重要湿地的“朋友圈”——弹涂鱼、招潮蟹、中国鲎等众多浅海湿地生物以及多达百种的鸟类。
这幅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生态画卷,让沿着海上栈道深入林间的采访团成员赞叹连连,举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第一次感受到了海上‘城市绿肺’的魅力。”江城日报社编委、综管办主任籍伟杰的由衷感慨,是“大咖”们的共同心声。
目前,北海共有2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和6个红树林保护小区,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营造红树林359公顷,修复红树林1034公顷。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已成为北海绿色发展“名片”。
同样是北海的生态“名片”,涠洲岛还多了一张特殊的标签——全国首批“和美海岛”。这个被媒体“大咖”们誉为“人间仙境”的火山岛,最吸引他们、让他们发问最多的并非海岛风景,而是岛上派出所的一个警务站。
警务站位于涠洲岛最核心的南湾鳄鱼山,民警告诉“大咖”们,这里客流量较大,“景中有警”的设置,能更便捷地为群众服务,帮他们解决困难。去年11月,涠洲岛旅游区《“管、快、创”化解海岛旅游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104篇“枫桥式工作法”,并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
逐梦深蓝 向海图强
——这座城亮出“新名片”
走进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在北部湾港北海码头,万吨巨轮靠泊在岸,集装箱装卸作业高效运转。采访团成员从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北海码头已实现10万吨级散货船舶的常态化接卸,今年1至8月,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865.96万吨,同比增加8.52%。预计到2025年,北海码头将具备亿吨大港规模。
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致力于建设成为全国范围内大型海洋油气平台和海洋风电装备门类最齐全、年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这些装备有多重?多高?”“项目能为北海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效益?”站在巍然耸立的2400吨龙门吊前,采访团成员被只争朝夕的建设生产氛围深深感染,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采访气氛也变得“火热”起来。
“此行颠覆了我对北海仅是个旅游城市的‘刻板印象’,北海向海经济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是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北海向海通道不断升级、向海产业风生水起,让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视频制作中心主任胡冰心对这座城市刮目相看。
陆海相连 媒体相牵
——此盛会融媒更融心
主题采访活动期间,伊犁融媒体中心纸媒创作部副主任林海不仅为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折服,也感受到了两城之间那根紧密的纽带——丝绸之路。
2023年9月24日至26日,由北海日报社开展的“‘海丝’连着‘陆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五采访组走进伊犁,探访了这座丝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去年的那次重大主题采访活动,是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在打造融媒精品方面的一次实践探索。”在今年9月24日上午举行的此次活动开幕式上,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李军与嘉宾们分享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既“顶天”又“立地”,叫得响、传得远,“出彩出圈”,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刷屏之作的实践经验。
其分享的重要一点是“‘手牵手’,让重大主题报道‘实现多赢’”。这些年来,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一直在探索媒体结盟,包括精心打造“‘海陆’对望谈北海”系列专访、加入粤桂琼十四市报业联盟、与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潮州日报社携手合作进行双城联动宣推等努力探索,搭建了与媒体盟友深度交流、共同进步的大平台。
“北海向海经济活力迸发,同时又宜居宜业,是一座值得一来再来、细品慢品的城市。”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平顶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泉对此行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北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北海市融媒体中心主办的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北海等广西地市媒体与全国媒体同行的交往合作,也为全国党媒提供了一个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版图文均由北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