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

寻找“遗失”的美好

  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 李明秋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努力关注着每一个孩子,陪伴他们寻找成长路上的美好。可是班级中却有一个他总是缩在角落,躲避所有人的目光。他,就是小俊。

  “你作业为什么不写?”“是来不及吗?”……这样的独角戏几乎每天都会在办公室上演,望着眼前这个低垂着头,一声不吭的男孩子,我陷入了沉思。要想改变这个“闷葫芦”,必须找到他背后的原因。我决定对小俊进行一次家访,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我了解到小俊全靠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爸爸在小俊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妈妈为了让小俊有更好的生活一直在上海打工。家里只有外婆每天陪伴小俊,给他做饭,送他上学。家访时我把小俊开学至今的表现告诉外婆,外婆听了,就当着我的面边哭边训斥小俊:“一家子辛辛苦苦拉扯你长大,你再不听话,你妈妈也会不要你的!”小俊抬起了头,注视着我,很快又将头垂了下去。那一刻,我明白了小俊为什么自卑、不爱说话。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关注这个孩子,想给他正确的引导,但在和他的数次交流中,他总是眼神躲闪。于是那段时间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找经验丰富的老师商量对策,努力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契机终于出现了。一节音乐课上,全班都在认真学吹竖笛,小俊却因为没带竖笛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我走过去让他帮忙把教室后边杂乱的凳子摆放整齐。过了一会儿他竟主动地修理起了一张坏了的凳子。那张破损的凳子,经过他的小手,竟然奇迹般被修复了。我悄悄跟他说:“小俊,老师觉得你动手能力特别强,老师要代表同学们感谢你,谢谢你修好了凳子。”他听完害羞地低下了头。

  让小俊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让他振作起来的途径。于是,我要让小俊“忙”起来!我开展了以“换文具or修文具——动手能力大比拼”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首先引导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文具坏了不是只有扔了换新这一种解决方式,而是要珍惜文具尝试去修复。孩子们带来了坏掉的自动铅笔、卷笔刀、修正带等,积极参与到文具修复的比拼当中。小俊凭借出色的动手能力,获得了同学的认可。之后教室里有破损的椅子、黑板擦,同学都会请他帮忙修理,小俊俨然成为了班级里一位专业的“维修工”。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观察到,小俊还很爱护教室环境,洗拖把、拖地、换垃圾袋这些事情他都抢着干,而且比其他同学打扫得更加用心。我组织了班委会议,投票表决,任命小俊为班级里的“劳动委员”。

  慢慢地,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俊,他会对我笑了,走路也不再总是低垂着头了,在体育课上也和其他男孩子一起打篮球了。

  看着小俊一蹦一跳走出校门,我意识到,他找到了曾经“遗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