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二泉月·读城

无锡的义庄文化

  | 於建东 文|

  古代义庄是传统宗法社会中,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由家族中的士绅、商人或力田起家的庶民地主捐置田产和庄屋,以庄规为运作准绳,以义产租赁收入为后盾,赡济教化族众,以达到敬宗、收族、保族为目的的宗族赈恤组织。它是以血缘亲情和乡邻会社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基本功能是福利、保障、救济和教化。

  义庄的概念和起源

  义庄,顾名思义,就是“义”字当头,因“义”而集结的一个民间组织。“义”是无锡义庄得以存在和壮大的纽带连接和精神内核。那么,义庄的“义”到底指的什么?《说文解字》曰:“义,善也。从我,从羊。”古代的义和善字相通,义表达了善的意思,这是繁体“义”的解释。而从现代简体字的角度来解释,就更加直接了,人字出头加一点,意在别人有难有困有苦的时候仗义而为,出手助人。

  从唐代中叶开始,社会关系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经济关系也随之发生变迁,传统的士族门阀逐渐瓦解,新贵和新兴利益集团走上政治舞台,敬宗收族不再是权贵世家的专利和独享,这个观念开始走向平民内心,庶民化进程加快。但是,这些无可溯之祖、无固有之宗的新兴官僚家族,想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的过程,需要用一个广为大众接受且兼具实效的手段和模式来运作维系,并得到大家的认同,而这个手段和模式,经过时代和历史的筛选,最终绑定在以经济互利形式,去弥补伦理缺失的这样一个思维共识里。于是,以“义”为主线和核心的义庄和义庄文化,便应运而生。

  古代义庄,起源于北宋,现在位于苏州的范氏义庄是学界公认的第一个义庄。范氏义庄由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其后,无锡华氏义庄、怀海义庄、荣氏义庄等多个民间义庄,作为无锡地区的义庄典范,与苏州的范氏义庄一起,遥相呼应,将江南义庄发展到极盛,在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

  义庄维系的基础

  既然义庄是一个以“敬宗收族”为前提,并以土地和义产为基础来运行的宗族经济,自然有着较强的亲情伦理倾向和内部保护倾向。无锡义庄的主要族产一般是义田,此外也有祭田、义学田以及祠堂、义宅和义仓等。义田在无锡义庄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义田通过良好的运作会不断增值,并通过增值的收入赡济族人。通过经济利益的吸引,存在于无锡义庄里的义庄分配也就成了聚族的利器,而义学田主要是用来聚族内子弟而教之,资助他们参加科考,目的是为了从思想上凝聚、管理上强化义庄已有的聚族功能。比如无锡荡口古镇,当年就以义庄集聚出名,有华氏义庄、徐义庄、钱义庄、襄义庄等,各义庄的田产少则数百亩,多则数千亩,华氏义庄当时就有3598亩义田,规模仅次范氏义庄。

  当然,其之所以称之为义庄,秉承的是正义、道义和仗义的文化精髓,它的核心是一种赡济文化,一种德善文化,也是一种心灵文化、感召文化。比较典型的像乾隆年间在八士桥开创过氏义庄的过人秀夫妇。虽是“夫妇劳作、习动自给”的普通百姓,但是置下良田千亩,以赡济族人中的孤、寡、老、疾。文献记载,过氏义庄尤其重视子弟的教育,设立书塾,“延师以造子弟”。同时,过氏义庄还以纸墨奖励和考试资助的形式激励上进,对可望参加科举的,根据应试级别不等,给予相应的银钱和粮食资助,解除考生的后顾之忧。

  无锡义庄的核心功能

  在封建社会中,保持家族成员的团结向上和家族精神的光大发扬,最终保持整个家族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如何使这个历史命题得到破解,让家族传承的历史使命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义庄的存在,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从义庄建立的初衷来看,它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养”和“教”,其中“养”表示养济群族之人,“教”则指设立书塾教育子弟;“养”是为了家族成员生命的延续,“教”则更加注重家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从这个角度来看,无锡义庄很好实践了义庄“养”和“教”的精神主旨和主体功能。

  无锡义庄的“养”,主要是长期和临时的救助,重点是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家族成员聚集居住的常规生老病死来考虑,义庄会根据不同家族成员家庭的不同情况,尤其是对于鳏寡孤独的家庭和成员,从粮食和钱财的救济上,给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并对救济时间也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些规定和界定,通常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这些家族成员中弱势或失势群体免遭生活的困顿,同时得到家族的关爱,让他们获得家族的温暖,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大部分的义庄,还对家族成员的后事操办和家庭接济也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障,这样的保障有助于家族亲情的延续和维系。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关爱是无锡义庄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比如乾隆五十年(1785)创立的礼社薛氏义庄规定,凡贫苦子孙不分男女,年满16岁者每年每人领米二石,不满16岁者一石二斗。婚丧大事,均有资助:婚费7元,嫁无,丧葬费10元。

  无锡义庄的“教”主要是指对氏族内族人子弟的培养和教化。从对大多数无锡义庄的组织架构的分析来看,基本上每个义庄都会设立义学或者义塾,对族中子弟免费或半免费教育,甚至给入学子弟以一定的补助。对于才质过人的,还会有额外奖励津贴,对外出赶考的考生,也会补贴一些盘缠,考得好的,还会再有一笔奖学金。此外,义庄对所聘老师的德行、声望和学问均有考究,着力形成名师出高徒的宗族教育氛围。有的义庄还有一些严格的惩戒措施,有过对“给而不赴试者,作不肖论”的历史记载。因为族中子弟成才,关系着宗族将来,江南有远见的大族义庄对兴办义学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华氏义庄的“华氏义学”,主抓教育的“头与尾”,为保证“义学”经费不被挪用,义庄还划出部分“义田”充当“学田”,作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随着义庄的发展,义庄的功能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济贫、养老、备荒、助学、襄助红白喜事等诸多方面,不仅对这片区域百姓的基本生存、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成为心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志之士的成长土壤和出发地,无锡义庄文化也成为了当地繁荣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如今,从无锡义庄衍生出的“义庄文化”,让这方具有深厚慈善底蕴的友善之地,用代代传承的“善基因”、代代践行的“善行动”,构筑起了以德善为主线的道德脉络。

  无锡义庄的社会意义

  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义庄义田共计98例,空间分布呈现出以苏州为中心和以京师开封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历史分析显示,无锡义庄的发展历程,在清季达到最高潮。清乾隆年间,无锡华进思的华氏义庄、过人秀的过氏义庄,与苏州的范氏义庄、陶氏义庄,为同时受到朝廷表彰的四大义庄。明代初期,义庄建设趋于沉寂,但自中期以后出现复兴势头,无锡宜兴徐氏义庄(弘治年间)成为范氏义庄以后众人竞相学习的典范。

  在古代义庄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古代义庄的教化育人和精进育才,他们通过系统性和严格意义上的义庄总规、劝学规矩和宗族传家精神,在培养宗族优秀人才和社会有用之才方面,作出了卓越实践和巨大贡献。由于范氏义庄的示范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江南地区的义庄发展,无锡各地的义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位于鸿山街道七房桥村的怀海义庄,是如今江南地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传统民间慈善机构之一,国学大师钱穆、科学家钱伟长叔侄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读书成才。其次,位于锡北玉祁的礼社古村西侧的薛氏义庄,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慈善教育机构,后薛氏义庄改办为群智学堂。史载晚清时期,礼社古村出过6名举人、23名秀才,民国期间,“一门四博士”(薛光鄂、薛光琦、薛光钊、薛光钺)为乡民所津津乐道,这段辉煌自然不乏薛氏义庄宏学善继的代代坚守和有力托举。而规模较大的当属位于“义庄之乡”荡口的华氏义庄(老义庄)。华氏义庄由里人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八年“独置义田一千三百四十亩赡族”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是明清时期规模较大、存续时间较长的义庄之一,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荡口华氏家族以诗书传家,形成了“尚德乐善”的家族文化,为地方社会做出贡献。荡口华氏作为无锡第一大家族,不仅有古时铜活字印刷代表人华燧、“华太师”华察,还有近代的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杰出的刺绣艺术家华图珊,音乐家华秋萍,养蜂大王、民族实业家华绎之,美术家华君武等。

  纵观古代无锡义庄发展的历史演变,尤其到了明清一代,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在社会上空前流行,宗族观念普遍为大众接受,所以,义庄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交流和宗族理念传承的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宗族文化基因的真实存在。同时,基于当时理学的兴起和追奉,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也备受推崇,这也为义庄和义庄文化的传播和积淀提供了价值观的土壤。

  到了现代,义庄文化经过时代的洗礼,其在普遍福利、救贫济困和社会稳定方面体现的价值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当今社会,而其多年以来积淀固化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架构,也成为现代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支撑效应。义庄这种以血缘亲情关系和乡邻会社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救济和教养模式,作为一种民间社会性福利组织,仍然具有丰富的时代借鉴意义。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无锡义庄在早期就是一个以利益为纽带、为联系、为传承、为拓展的民间经济组织。相对于工商业较早发达的鱼米江南而言,无锡义庄组织的经济功能体现得尤为突出和现实,这也为历史后期家庭经济和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基础和模式参考。同时,无锡义庄文化的传播,更多地留存和投射了古代义庄善举的影子,也可以看做是无锡义庄文化优良传统的延续。在当下社会化程度发展更高的历史形态下,无锡义庄的传统帮扶救助理念和育人成才、奉献社会的朴素情怀,仍然深深影响着无锡这片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