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要闻

发力打造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提速

  11月23日,候鸟在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栖息、觅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段时间,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相继完成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簿,这相当于给国家公园上了“户口”。今年,我国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勘界立标,通过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已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藏羚羊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与此同时,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13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监测体系,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武夷林蛙等新物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孙鸿雁介绍说,这些“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攀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飞跃的实践成果充分证明,建设国家公园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

  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规划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这些区域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将更加壮美。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