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久雄 文 |
常常会想起插队农村时的各种农活。当年的农活虽然都属于原始的体力劳动,但是细细回味起来,却会产生另一番滋味,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农活分轻活和重活两类。采茶、插秧、收割稻麦等属于轻活。轻活一般女人做得多。当活儿干得娴熟动作就会协调,动作协调就会产生美感,尤其是女性,她们的劳动动作更容易产生艺术的感觉。
一首《采茶舞曲》脍炙人口,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在全国各地传唱。“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两面一起下,一手先来一手后,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因为歌曲源于生活,源于劳动,优美的旋律唱出了采茶女熟练的采茶动作,唱出了劳动者欢快的心情。再经舞蹈家的编排,配上源于生活源于劳动的舞蹈,更加美不胜收。
插秧和收割庄稼同样富有艺术美,也被艺术家搬上了舞台,搬上了银幕。《插秧舞》《丰收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一时,至今记忆犹新。艺术家从现实的劳动动作中采用了其中的元素,汲取了美的成分,经过艺术加工,重现了劳动的美,农民的美。不仅专业团体演出,业余队伍也模仿着演出。激扬的旋律,美丽的舞姿,火热的场面,来自农民自己的生活,来自他们的劳动,怎么会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呢!
重体力劳动是男人干的,重体力农活内容很多,其中的挑担、加埂和罱河泥更是重中之重,成为能否当上正劳动力的前置条件。提起这几项重体力活,没有力气万万不能,但是有力气也不是万能。需要掌握技巧,需要摸索其中的规律。虽然舞台上演绎重体力活的作品没有女性的多,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美,不存在艺术感。
挑担是一件最偷懒不得的农活,重一二百斤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一天甚至几天,无法由他人替代,无处可以躲避,确实需要有大量体力的付出。但是其中也有窍门。研究一下扁担,它是由一根毛竹一分为二做成的,一支梢头会向上,一支梢头会向下。向上的叫上开扁担,向下的叫下开扁担。选一支上开扁担,既有韧性又有弹性,沉重的担子一上肩,扁担就会自然跳跃起来,顿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分量减轻不少。人的步伐随着扁担跳跃的节奏行走,扁担随着人有节奏的步伐跳动,担子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有节奏的声响犹如一首拙朴的乐曲,踩着有节奏的声响行走犹如在跳着简单的舞蹈。节奏让精神得到放松,节奏让人从心理上减轻了疲劳,节奏也产生了音乐和舞蹈的美。
加埂是体力和技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农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上一支粗细合适的杨树干做铁锹的柄,铁锹头既要做得薄又要磨锋利。一场春雨后,趁泥土湿润,沿着旧田埂一锹薄一锹厚地挖起来。薄的一锹贴在埂边,厚的一锹覆在埂上。一边挖土,一边后退,一边拍打,一边修理,把土拍得结结实实,把埂修得平平整整,一条旧田埂在铁锹下焕然一新,变得笔直而美观。这时,铁锹在手里就像雕塑家手执雕塑刀,上上下下的动作就像舞蹈家潇洒的舞姿。
罱河泥是所有农活中最有分量最体现全能的劳动。要有力气,要会摇船,要熟悉地形和河道,要善于配合。太阳还没有露头船就要驶出。三吨的船一船三人,四吨的船一船四人。先要摸到有河泥的地方,大家一起下罱,同时用力。当河泥吃进了大家的罱中,一起收罱,靠着船帮,利用杠杆原理把罱提起,再利用力的惯性,把罱中的河泥甩进船舱。一船河泥满舱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河泥泼上坨。一勺一勺,上下其手,动作整齐划一。如果对环境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没有一船人的配合默契,如果不善于利用力的原理,如果没有熟练而协调的动作,很难获得“罱得满船河泥归”的喜悦。如果用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拍摄罱河泥的全过程,就是一场极富艺术性的集体舞蹈。
由此可见,重体力劳动的美不亚于轻体力劳动,男人动作的艺术性不逊于女人。一个是阴柔之美,一个是阳刚之气。不管是男是女,所有劳动都有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农活现在已经消失,但是劳动创造的美是永恒的,不应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