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惠山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涉残疾人的民间借贷纠纷,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并微笑着用手语向承办人表示感谢。调解虽“无声”,但法治声音在这无声的世界里却显得“掷地有声”。
这场特殊的调解还要从一张便签说起。前不久,惠山法院劳争庭干警在整理新收到的卷宗时发现,一本民间借贷纠纷的卷宗上贴着一张特别的便签,上面写着“原告为聋哑人”六个字。原来,原告沈某与被告毛某曾是朋友关系,毛某向沈某借款后一直未按时归还。多次催讨无果后,沈某将毛某告上了法庭。
考虑到沈某的特殊情况,承办法官决定先进行调解,争取通过调解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化解纠纷,维护沈某的合法权益。在同沈某进行多次微信沟通后,承办法官发现本案仍有诸多细节需要逐一确认。鉴于此,承办法官主动联系法律援助中心说明案件情况,并协助沈某申请法律援助律师。承办法官还了解到本案的被告毛某也是一名聋哑人,这无疑加大了调解工作的难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方面通过微信与双方保持联系,引导双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我还组织了双方针对本案的争议焦点进行一场面对面的调解。”承办法官说。
在这一场“安静”的调解中,双方通过书写文字、手语等方式阐述想法,承办法官认真“倾听”双方的意见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缩小双方的分歧。最终,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沈某同意毛某分期还款,最终顺利结案。
“聋哑人群体也有诉讼需求。我们守护每个人‘发声’的权利。”惠山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