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花名册”破四百

无锡新增鸟类观测新记录14种

  ▲图为鸟友“高更居士”记录到的遗鸥,这种鸟夏羽头部为黑褐色,冬羽头部为白色。

  本报讯(晚报记者 李旭) 公园里轻柔的猫叫声不一定来自小猫,还可能来自本地罕见的黄腹山鹪莺。近日,从无锡民间观鸟团体“无锡自然观察”处获悉,2024年,无锡新增鸟类观测新记录14种,它们多为长三角地区的“稀客”,其中还有白鹈鹕、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至此,无锡鸟类观测“花名册”已破四百。

  “肚子怎么圆滚滚的,是刚饱餐一顿吗?”这是鸟友“高更居士”在发现遗鸥时的第一印象。2024年11月23日,在大溪港湿地公园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观测后,一只“小胖鸟”翩然飞过,引起了他的注意:嘴型小巧、末端呈黑色、基部为黄绿色,颈部有细纵纹,体型中等,与湿地公园内常见的鸥类存在细微差异。怀着谨慎的态度进行多方验证后,他确认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遗鸥繁殖于内蒙古、陕西等内陆湖泊,越冬于黄海、渤海沿海滩涂,在苏南地区有罕见记录。此次发现,是遗鸥首次在锡被观测到,在2024年无锡新增鸟类“花名册”上添了耀眼的一笔。

  据鸟友“脉动”统计,2024年,无锡新增14种鸟类观测新记录,分别为:叽喳柳莺、日本绣眼鸟、华南冠纹柳莺、小黄脚鹬、白喉斑秧鸡、褐胸鹟、白腹凤鹛、褐翅燕鸥、黄腹山鹪莺、方尾鹟、白鹈鹕、芦鹀、遗鸥、林柳莺。其中,白鹈鹕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录于军嶂山。近年来,东部地区少数沿海城市有过零星的白鹈鹕“迷鸟”记录,本次无锡的记录为东部少见的非沿海记录,是本地鸟友在进行秋季迁徙猛禽监测时捕捉到的“意外之喜”。

  在14个新增鸟种记录中,除白腹凤鹛、黄腹山鹪莺是通过鸣声记录确认外,其余12种均有图片记录。据介绍,鸣声记录是近年来鸟友和研究人员观测记录鸟类时常用的一种方式。将记录到的鸟鸣声进行解析后,通过声谱图对比,可以准确鉴别鸣声来源鸟种。以黄腹山鹪莺为例,它的鸣声常被描述为轻柔的猫叫声,鸟中罕见,人耳可以进行初步的听觉识别。而通过解析鸣声,根据声谱图特征,可以准确地将黄腹山鹪莺与近似鸟种纯色山鹪莺区分开来。“我们有个两三百人的鸟友群,14个新增鸟种,大多是群友记录的。”“脉动”介绍,随着本地鸟友规模的持续增加,以及观察、辨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无锡鸟类名录保持着每年十几个的高增长速度。截至2024年12月31日,无锡鸟类名录已经突破“四百”大关。

  参考周边地区鸟类名录,本地鸟类名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脉动”提醒,鸟友们在观测时,要注意观察、拍摄等行为对鸟类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长时间干扰,以免对鸟类觅食、繁殖造成实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