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庐 文 |
一年前开始,因为生活的原因,每周都要搭乘五六个小时的高铁奔波往返。漫漫长途,周遭都是陌生的旅人,幸有音乐与书相伴,足以打发这段寂寞的时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在各大音乐网站注册了会员,片刻间便已置身于音乐曲库的浩瀚汪洋。随后,在家中某个角落找出一副久未使用的拜亚耳机。这副戴起来有点笨重的高保真耳机,除了能够忠实地还原声音外,起码还有两个好处:一是灵敏度高,适合手机直推,另外就是它的密封性超强,可将你与这纷扰喧嚣的世界暂时隔绝。搞掂了听乐,再来准备读书。我素不惯电子书,总觉得拿在手上的纸质书才真实。那些早就想读而一直未读的,还有多年前读过现又觉得有必要重读的,趁机一一从书架上请下,堆成了一座小书山。
几趟车程下来,摸出点门道,又做了些调整改进。出门前,先选好音乐,尽量挑选无损品质的下载在手机上,既保证音质,还避免消耗流量。听从了乐友的建议,加了一个便携式耳放,大耳机的表现力果然有了新的提升。而书的挑选,则放弃了砖块般的精装新版,因为实在太沉以致双手酸疼不已。于是,装入行囊的多是轻软的平装书,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书,最宜轻松无碍地翻卷捧读。这样一来,每次旅程变得更加精彩而充实,往往一趟完成,就会迫不及待地期待和安排下一趟。
最近一次旅行,我读的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初版。通读这本封面素雅的小册子,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巡礼。从远古龙飞凤舞到殷周青铜饕餮,从先秦理性精神到楚汉浪漫主义,从魏晋风度到六朝佛容,从楚辞汉简画石书法绘画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沿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艺术史顺流而下,元气淋漓,酣畅无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书通篇激扬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热情,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而又洞见迭出、美不胜收,读来实在过瘾。
而此刻聆听的音乐呢?我特地精选了西方古典音乐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片段,从中世纪的素歌,到巴洛克时期的蒙特威尔第、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巴赫,再到维也纳古典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路下来,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浪漫群星璀璨,勃拉姆斯与瓦格纳双雄并峙,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一个也不落下,一直到世纪之交的马勒为止。音乐体裁则从交响乐、歌剧、协奏曲到室内乐,择精而选,无所不包,这份长长的曲单足足可以听上整个来回。
耳边回荡的音乐和眼前之书,虽属完全不同的路数,有时却也会奇妙地交织。当读到作者论唐诗的那一段:“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此时,声声入耳的正是乐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西文化的两座巅峰同时呈现,真是机缘巧合!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明朗质朴,中期成熟百变,晚期幽微内省,此中的风格差异,也正暗合作者对唐诗分期的评说。当耳机传来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开篇圆号那一声著名长叹时,书也刚好读到中国文人画的确立这一节。蒙元进据中原,社会变化急剧,士大夫只能退隐内心,寄情山水以抒胸臆。有人说,崖山之后中华文化断层,而勃拉姆斯恰是坚守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最后一人。读书听乐至此,不得不叹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作者论艺时也涉音乐:“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直接将音乐推上艺术圣殿的宝座,这或可与德国诗哲海涅的名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互证。
数百公里的旅程,同时巡游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程、领略千余年西方古典音乐的精华,确实是一次难忘的际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之旅由一段段的旅程组成,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和心志,谁都可以将匆匆而过的每段旅程变得丰富美好,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