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天下

骗到一个是一个

网络诈骗黑手伸向未成年人

  寒假已至,不少中小学生在家都会玩玩网络游戏、刷刷社交平台来放松心情。形形色色的玩家和博主当中,有骗子正伪装身份悄然接近。缺乏经验、警惕性不高的未成年人,正是骗子们首选的诈骗目标。

  边撒网边恐吓

  今年上大学二年级的小琪,平时喜欢玩一款互动社交类的手机游戏。有时,她还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分享一些游戏心得,寻找游戏“搭子”(同伴)一起玩。可就在前两天,一次被骗子盯上的经历,让她有些哭笑不得。

  “当时一个叫‘子柔’的人,通过社交账号找到我,说她也是玩这个游戏的,想跟我拍素材。”拍素材指的是两个人一起玩游戏并拍摄视频,小琪得配合对方做一些“节目效果”,随后对方就可以把视频发出去“涨粉”。

  为了表示诚意,“子柔”还说,她可以送小琪一款皮肤。小琪挑了一款,正等着对方把皮肤送过来,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张“风险警示单”。

  “坏了坏了,你怎么没告诉我你是未成年啊?你摊上事了。”“子柔”警告说,她是让在游戏公司上班的哥哥帮忙,从后台调取皮肤来送给小琪,但因为小琪是未成年人,不允许送皮肤,她哥哥的后台已经被冻结了,里边的皮肤总共价值6万元钱。现在系统已经锁定了小琪的网络地址和家庭住址,小琪必须要在30分钟内配合解冻。“你赶紧去一个没人的屋子,我给你打电话,告诉你怎么操作。”

  “可我不是未成年啊,我都大二了。”小琪的一句话,让双方都很尴尬,骗子一看伎俩落空,也不再和小琪废话。

  小琪把这段经历发在了社交平台上,没想到引来了不少玩家的共鸣。其中,还真有未成年玩家说,自己当时被吓到了,很害怕,但因为胆子太小,都不敢接对方的电话,直接把对方拉黑了。

  从大家的留言来看,骗子的套路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先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来套近乎,都说自己有个在游戏公司上班的哥哥,能帮忙送皮肤,而且都会以玩家是未成年人为由,称哥哥的后台账户被冻结,要求玩家30分钟内帮忙解除,甚至连发来的“风险警示单”的图片都是同一张。记者看到,这张警示单的正文内容其实有多处语病。大致意思是,如果玩家不配合解冻,就会从玩家的家长账户上自动扣款6万元,还会让家长坐3年牢。

  “谎称游戏送皮肤类的诈骗,我们曾经收到过好几个未成年人家长的报案。”北京市朝阳区反诈中心民警王佳介绍,一旦孩子被骗子唬住,接听了骗子的电话,对方就会一步步诱导孩子,把家长支付软件里的钱全都转到骗子的账户上。“少则几千元,最多的一个案例,家长发现孩子在转钱的时候,孩子已经转了13万元。”

  骗未成年人挺容易

  “有的骗子会盯上孩子爱追星的心理,冒充明星团队的工作人员,邀请未成年人加群。”王佳警官介绍,之后会有另一个骗子“接力”,冒充公检法人员或明星的律师,说这个群涉嫌泄露明星的信息,要对每个人进行调查。再之后,骗子会以各种名目,要求孩子支付一笔担保费,说等调查结束,洗清了孩子的嫌疑之后再退还。实际上,这笔钱后续是不可能退还的。

  以上诈骗形式,套路其实并不新鲜,有的甚至在十几年前就出现过。如果是成年人遇到类似情况,或许只会一笑了之,但孩子的社会经验不足,遇到事又容易害怕,很可能就会着了骗子的道。正因如此,容易上当的未成年人成了一些骗子实施诈骗的首选目标。

  骗子是如何锁定未成年人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网络游戏可以粗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虽然称为网游,但游戏内容基本是单人进行的,玩家之间也不会有什么互动。在这种游戏中,骗子想要精准找到未成年人玩家并不那么容易。

  但还有一种网游,游戏是以联机形式进行的。很多玩家会一起参与到一局游戏当中,游戏里还会设置“公共聊天频道”,每个玩家都可以在其中聊天。为了方便交流,这类游戏往往还配备了语音系统,玩家可以直接发送语音。记者随机点开一些玩家发来的语音,其中有几个一听就是年龄不大的孩子。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相关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点到21点之间才能玩游戏。但记者发现,在这个时段之外,也有不少未成年人“出没”在游戏中。他们很可能是使用家中大人的身份证注册的游戏,一旦遭遇骗子,家长的身份信息也可能会被骗子“套”出来。

  在游戏之外的社交平台之上,有些未成年人的警惕性也不太高。在小琪分享自己遭遇骗子的经历时,评论区里有好几个账号都表示自己遭遇过类似的骗局。记者点开他们的主页看到,有的人不但会发自己的游戏视频,还会在主页放上自拍照,看面相也就十一二岁。

  “想要让孩子避免被骗,家长和学校的教育都十分重要。”王佳表示,一方面,家长应该给孩子科普一些反诈的基本常识,比如绝对不能和陌生人共享屏幕,公检法人员绝对不会在网上办案,骗子越让你不要告诉家长,才越应该及时和家长说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学到一些反诈知识。”(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