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畔,成群的野鸭在农田退水蜿蜒而过的生态湿地里自在游弋,白鹭静静栖息在万亩蟹塘旁的生态净化池边……这一幅幅生态画卷正是无锡积极投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生动注脚。
昨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启动新一轮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全市5亩以上养殖池塘全部纳入电子图库动态管理,2026年前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
给农田退水做个“深度SPA”
位于宜兴新庄街道核心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麦苗吐露青翠,沿田而建的生态沟渠中,层层叠叠的水生植物过滤着田间退水,最终汇入湿地公园的净化系统。这片紧邻太湖的“生态走廊”,通过构建“田—库—塘—缓—滩—河—湖”全链条净化体系,实现农田退水氮磷梯度降解,农田退水常年保持在优Ⅲ类。
作为流入太湖的“客水走廊”,新庄街道过境水量占太湖上游入湖总量的40%。“这片区域既是粮仓又是生态屏障。”新庄街道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当地创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退水治理”双轮驱动工程。
示范区占地1600亩,其中1000亩高标准农田进行了绿化边坡、美化田容、净化水质的“三化”提升改造;600亩生态湿地则由腾退鱼塘改造而来,水葱、菖蒲等挺水植物随风摇曳,底栖生物在水下构建起天然滤网,实现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千余亩农田退水经前置蓄水净化库初级净化后,依次流经微动力强化稳定塘、植物生态净水渠、原生风光芦苇滩、生态涵养观光湖等,整个流程就像给农田退水做了个‘深度SPA’。”该负责人说。
如今,田成方、渠成网的现代农业格局,与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相映成趣,实现了“田园变公园”的美丽蝶变。
园区尾水回用率达95%以上
站在高塍镇范道村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园内宽阔平整的道路上望去,连片的标准化池塘与生态净化区错落有致,智能增氧机规律地翻起水花,成群的白鹭时而掠过水面,时而驻足堤岸。生态净化池畔,工人们正在清理淤泥,上周刚投放的蟹苗已在新改造的标准化池塘内安家。
今年我市启动新一轮养殖污染治理行动。根据规划,今年全市5亩以上养殖池塘全部纳入电子图库动态管理,2026年前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目前,宜兴市已在和桥、官林、高塍等5个重点镇街完成3.2万亩鱼塘生态化改造,构建起全流程可追溯的现代渔业生产体系。
在范道村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园里,标准化虾蟹塘与尾水净化区科学配比,设置10%~20%面积作为生态缓冲区,配套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物联网管理等智慧系统,实现从苗种培育到成蟹上市的全程质量追溯。“通过‘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园区的600亩蟹塘养殖用水实现了循环净化。”园区负责人胡胜浩站在沉淀池边介绍说,尾水经生态渠道流入沉淀区,毛刷过滤装置先拦截掉重金属等污染物;水流穿过由火山岩、碎石、陶粒等滤料填充的过滤坝后,进入曝气池加速有机质分解;最后经生态净化区的挺水植物、滤食性鱼类和底栖生物等净化处理,出水可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监测显示,改造后园区尾水回用率达95%以上。
“过去这里都是散户养殖,尾水直接排进外河导致河道富营养化。现在由园区统一处理,养殖用水安全有保障,蟹的品质也更好了。”养殖户老王给记者算起了生态账:改造后每亩蟹塘用药量减少40%,螃蟹成活率提升15%。他对今年的螃蟹品质信心十足。(晚报记者 潘凡/文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