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2025年无锡马拉松将鸣枪开跑,董红旭、刘洋也忙碌了起来。这对夫妻丈夫是黑龙江绥化市人,妻子是安徽安庆市人,现在一个是锡马官方摄影师,一个是跑团志愿者。锡马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他们因锡马与无锡结缘,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移居无锡,在这里安家、结婚、孕育新生命。他们说:“锡马是红娘,无锡是归宿。”
| 因锡马结缘无锡 |
刘洋与无锡的缘分始于2016年。彼时还是北漂一族的她,一直对锡马十分向往,时常在网上关注相关信息。2018年,她决定“去现场看看”,那一年的锡马终点处,她挤在人群中,目睹跑者冲线时泪洒赛道,周围素不相识的市民递水、鼓掌、高呼“无锡欢迎你”。“那种归属感,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她说,“像被电流击中了一样。”
这场“围观”埋下种子。2019年,刘洋在一场跑步活动中结识了同样漂在北京的董红旭。跑过锡马的董红旭向其展示往届赛道的视频:“后半程穿过经开区,现代楼群和太湖山水交融,像是未来与传统的对话。”因为锡马,他们相爱了,也因为锡马,他们对无锡这个城市充满了向往。他们在2022年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我们去无锡吧。”当时,这对北漂情侣正为定居在哪里而犹豫不决,无锡的“赛道美学”与“人的温度”,让他们动了心。
| 从“试探”到定居 |
2022年2月,他们带着2个行李箱“试探性”地来到无锡。他们原本计划“若不适应就转战苏杭”,结果被无锡这座城市的细节所打动。
刘洋记得,初到无锡时,她夜跑迷了路,一位本地阿姨主动带路,还陪她找厕所,这种毫无距离感的善意让她感动不已。更令他们惊喜的是无锡的“运动基因”,两人最初租住在南湖家园,周围分布着金匮公园、尚贤河湿地等跑步绿道;加入本地最大跑团DC跑团后,两人迅速融入了集体。刘洋说:“大家太热情了,无私地帮助我们,太温暖了,无锡让我有了归属感。”4个多月后,两人在滨湖区领证,2023年购入首套住房。
“我怀孕了。来到无锡后,什么都有了,感到很幸福,无锡就是我的‘梦中情市’。”刘洋说,其实夫妻两人没有生孩子的计划,当时的北漂生活压力太大,让他们没有信心,来了无锡,他们觉得一切都可以实现,便着手孕育新生命。
| 锡马“赛事守护者” |
2025年,刘洋的身份从锡马选手变为DC跑团补给站志愿者。怀孕4个月的她,坚持参与物资分装:“当年我喝过志愿者的姜茶,现在想传递这份温暖。”董红旭则通过跑团前辈引荐,成为官方摄影师。“我拍过30多场马拉松,锡马最特别——跑者的眼神更松弛,可能因为赛道太美,也可能因为这座城让人安心。”
让两人最难忘的是2023年的锡马,两人同时中签。董红旭告诉记者,他当时盯着手机屏,反复刷新报名页面查看结果。这是他们移居无锡后首次报名参加锡马。“在北京的时候报过3次锡马,全都落空了,没想到刚来无锡就圆梦。”刘洋笑道,他们是从“跑过无锡”到“住在无锡”。他们在锡马赛道牵手奔跑的画面被镜头定格,跑友们感慨说:“原来无锡的‘甜’,不仅是樱花和小笼包,更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记者手记
从“来过”到“定居”,从“选手”到“守护者”,这对夫妻的十年,恰是无锡“以赛营城”的缩影。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正将体育流量转化为人文增量——让外来者找到归属,让归属者传递温度,让温度反哺城市生长。
两人的故事折射出锡马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无锡本地马拉松人口从2014年的千人增至2024年的3.5万人,60余个跑团构筑起“运动社群生态”。赛事经济延伸至文旅、餐饮、制造领域,2024年直接带动消费2.82亿元,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无锡马拉松,不仅是一场奔跑的狂欢,更是一座城市与梦想同行的见证。(马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