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扛住了高温余震交织的极限考验

蓝天队员归来后接受“专属体检”

  “回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身上的痱子处理一下。”昨天,无锡蓝天救援队员牛升文说。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一周高温炙烤、蚊虫叮咬、不眠不休的连续奋战。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无锡蓝天救援队闻令而动,三名骨干队员迅速集结,奔赴重灾区曼德勒开展人道主义救援。4月10日夜间,三人平安返回无锡。昨日上午,他们前往无锡力宝锡南医院接受全面体检和心理评估。

  这不是无锡蓝天救援队第一次奔赴灾区。但这一次,对他们来说依旧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陌生的语言环境、紧张的物资条件,以及完全陌生的地形与文化,使整个救援充满不确定性。

  队员汪方是第一次参与海外大型救援任务。刚抵达曼德勒,三人便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装备检查、救援部署,携带两台生命探测仪和一批医疗物资,迅速投入废墟搜寻中。“前两三天几乎没怎么合眼,就是一遍遍地排查。”汪方回忆。余震不断,瓦砾不稳,任何一秒都有塌方风险。“但我们谁都没退,哪怕快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个人。”

  高温和余震交织,不只是对技术的挑战,更是对身体的极限考验。当地地表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队员们在防护服内还需套穿护膝等装备,闷热难耐,连背后的反光条都被晒得变形。“汗水顺着背一直流进鞋底,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孙群杰回忆。连续高温作业让队员们的皮肤出现严重不适,牛升文的情况尤其严重。因长时间摩擦,他背部的痱子破溃、化脓,行动间带来剧烈刺痛。

  艰苦之中,也有温情相伴。一位缅甸当地居民注意到牛升文的伤势后,悄悄捧来一包用当地草药研磨而成的药膏,用手比画着示意队员为他涂抹在伤口处。“那一刻,比消炎膏更治愈的,是这种无声的善意。”牛升文说。

  虽然震后物资极度匮乏,但不少居民仍省下饭菜、水果送到营地。随行翻译告诉他们:“这些饭,是他们借钱做的。你们千万不要浪费。”孙群杰回忆道:“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你能看懂他们眼神里写着的那句‘谢谢’。”

  不仅如此,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凝聚着点滴善意。三位救援队员住的是帐篷,睡的是地垫,一顶蚊帐就是全部私密空间。地震导致自来水严重浑浊,无法正常使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即便如此,营地的老板娘仍坚持为队员们加个鸡蛋,尽力给他们补充营养。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能感受到人心的温热。

  这份牵挂,也跨越山海,从家乡悄然传来。在队员们尚未返程时,无锡力宝锡南医院负责人邸笑寒,在新加坡华联医疗集团的支持下,着手准备了创可贴、止痛药、抗过敏药、呼吸球囊等一批应急医疗物资,原计划随第二批救援力量一同运往缅甸。虽然这批物资最终未能发出,但那份挂念与提前筹备,早已默默送到了一线队员心中。

  “虽然身体回来了,但心里那根连接灾区的‘弦’,仍绷得紧紧的。”牛升文坦言。医院第一时间为三人安排了免费体检和一对一心理疏导,并为他们建立了专项健康档案。为帮助队员们更好地恢复状态,医院还将建立长期支持机制,形成“任务归来即评估”的闭环式服务体系,助力他们尽快从“战斗状态”平稳过渡到日常生活。“他们拼尽全力守护别人,也该被我们好好守护。”邸笑寒表示。

  (晚报记者 陈怡迪/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