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家长带孩子排队“送鱼回家”

超1.6万尾珍稀濒危鱼类入江

  本报讯 4月22日,正值第56个“世界地球日”,无锡江阴长江段的江风还带着一丝湿润的寒意,江滩边却早早地聚了不少人。一尾尾中华鲟顺着人工“滑梯”跃入江水,在一片掌声与期待中“重返”母亲河。当天,“守护美丽长江——濒危鱼类科学放流活动”在江阴举行,现场共放流中华鲟422尾、长吻鮠16000尾,此次放流活动是继2024年11月江阴首次试点放流后的延续与升级。

  在放流现场,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前来。孩子们兴奋地围着水池观察,志愿者一边介绍中华鲟的生态习性,一边帮助他们将鱼苗放入江水中。“作为生活在长江边的市民,能亲自带孩子参与这类公益活动,了解濒危鱼类的生存现状,对孩子是一次生动的生态教育。”市民陈女士说。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生活在江底,以小型软体动物为食。它们的生存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尤其依赖长江完整的洄游通道。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利民介绍说:“放流并非简单‘放生’,中华鲟的种群恢复不仅需要放流,更需要整个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保护好中华鲟,也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保护更多水生物种。”

  据悉,此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已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放流鱼龄介于19月龄至5岁之间,具备初步洄游能力。本次一同放流的长吻鮠原本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近年来因过度捕捞和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大型个体难得一见,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名录。

  去年11月,无锡首次在长江江阴段开展科学放流活动,投放中华鲟430尾、胭脂鱼2万尾,取得良好反响。此次第二期放流在数量、方式和社会参与度上再度提升。无锡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由江阴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慈善总会(无锡市慈善联合会)、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本次70万元活动费用由长电科技环保与健康慈善基金全额资助,这一项目融合了政府、慈善、企业和公众多方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慈善搭台、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前,“守护美丽长江”项目已在腾讯公益、无锡善捐平台上线,公众可随时在线参与捐赠。在去年科学放流的基础上,项目内容持续拓展,新增“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科普”“净滩行动”“净山计划”“碳中和培训”等系列环保实践,让生态理念更具可感知、可传播的生命力。

  (陈怡迪/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