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一张地图 一枚邮戳 一段历史

“无锡记忆”藏品展讲述76年变迁

  杜鹃花开,春光明媚。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展览将人们重新带回那段热血与希望交织的历史瞬间。为庆祝无锡解放76周年,由国专书院、无锡市收藏家协会门票专业委员会、乐藏汇联合主办的“无锡记忆”藏品展,4月21日至25日在德兴巷32号国专书院举行。

  一张旧地图

  半座城的回忆

  “这张地图是1957年的无锡公交线路图,上面有8条公交线路。”70岁的老藏友秦先生站在展柜前,指着那张地图讲述。他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经历过城市从工业基地到文化名城的转型,也见证了交通从木船摇橹到高铁穿城的巨变。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讲起那天,沿街百姓洒水扫路、送水送饭。”秦先生感慨道,“观看此次展出,其实也是对那段历史的重新认知。”

  对于许多观展者而言,这场展览并不只是“看物件”,更像在历史的缝隙中拾起一颗颗尘封的记忆珠子。

  泛黄的门票、极限明信片、手写节目单、皇后大戏院的电影票根,都在低声诉说着无锡76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藏品不仅是静止的展品,更是时代留下的情感注脚,它们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城市更新

  记忆不可“格式化”

  “我们习惯性地用新的高楼、招商引资的数据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却很少回头去看看这个‘快’,究竟是从哪里起步的。”展览主策划、收藏家协会成员钱中照说。

  这场展览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想“找回一种被快节奏生活冲刷掉的慢”。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上世纪70年代的蠡园门票只要1角钱1张,上面还有诗词题咏。那时,看一场电影、坐一次公交,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为了让年轻人走近历史、理解历史,展览特别邀请了几位90后、00后青年藏友参与。他们不仅贡献了藏品,还亲手设计纪念明信片与限量纪念章,并设立了邮戳加盖体验区。设计者小丁说:“我们选用了无锡摩天360、无锡国专纪念馆作为图案,盖章的那一刻,就像两个时代的手握在一起。”

  来自无锡的孙女士就是通过“盖戳群”得知展览信息的。“我们群里有400多人,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她表示,这次展览不仅展品有厚度、故事有温度,连展台设计也颇具巧思,她的朋友还带了专业相机来拍照。

  “如果我们不去记录与展示,改革、建设与奋斗,就可能在下一代人那里变成模糊的符号。”钱中照说,“现在,我们正努力用年轻人听得懂、愿意靠近的方式,让这段记忆继续被讲述、被传承。”(陈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