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东和美团在外卖市场上的较量引起广泛关注(本报4月24日A4版报道)。自2月11日京东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以来,两家的官方社交账号“小作文”频发,终于在4月21日达到了“交火”的程度。京东方面刘强东亲自出马送餐、与外卖小哥们一起吃饭,还发表了一番讲话亮出核心竞争力——“老兄弟们退休金不低于5000元”。
不得不说,京东此番进军外卖市场是有备而来,主推的宣传重点紧扣社保。多年来,外卖行业的确存在五险一金缺位的事实,让骑手们感觉身无所依。于是,在大众看来,京东的入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进场,对其带来“鲶鱼效应”的期待满满。
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7年前发生在无锡的一幕:2018年4月,滴滴进军外卖市场,选择了无锡作为与美团、饿了么展开价格PK的第一城,让无锡人点外卖像不要钱似的“外卖大战”轰动全国。那时,人们还只关心“外卖大战”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实惠、订单激增是否影响外卖食品安全和送达时间,而市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赢家通吃。
相隔7年,外卖市场再起风云,对有我无你开撕后可能导致的两败俱伤或垄断式局面,需要引起警惕。今天,在城市人群的一日三餐中,外卖已不可或缺,外卖送达属于靠量的积累来冲高的服务业,养活了大量骑手,充分发挥了就业蓄水池功能。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绕不开:这块市场蛋糕再如何庞大,终究不是利润奇高、富到流油的那种类型,平台补贴可以短期内对用户让利,以获得用户和舆论的支持,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则需要打个问号。
好在京东与美团的身量已足够巨型,都有自己扩张出的商业版图。如果他们的版图稳定长效,外卖有望转型为各自旗下社会效益优先的业务板块。如是,是消费者之幸、广大骑手之幸、中国社会之幸。(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