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对公园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管理课题,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如何兼顾保护与开放?作为全省首个“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群”,无锡已展开谋划,力求在“放得开”与“管得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政策护航:为开放共享绿地提供“指南”
上周末,在蠡湖沿岸的越坊周边,一顶顶帐篷沐浴在春光里,周围摆放的野餐垫上面摆放有各种水果、饮料等食物,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尽情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蠡湖风景区范围内共有5.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以蠡湖沿岸连绵不断的绿地公园为主,蠡湖大桥公园、百米高喷、“小三亚”和逐樱球场被列入了开放共享公园绿地名单,高峰期每个点位每天会吸引两三万人到访。面对如此“高人气”,蠡湖开放共享公园绿地,优化了硬件设施,配齐了直饮水、公共厕所、售货亭等,确保了游客游玩的便利与舒适。
硬件设施不仅要配齐,还要有标准可依。无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实施方案》《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导则》,对绿地选址进行科学分类,又对开放空间的配套设施、植栽配置、活动类型等细节进行指引,比如,适宜露营的舒适空间标准为30平方米/人,开放草坪坡度不宜大于15度,草坪上无石块、界桩、树根等影响安全和活动的障碍物,还应合理配置直饮水、休憩、服务等配套设施,让公园绿地的开放共享更规范。
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公园绿地特色,未来还将因地制宜加强体育、文化、科普、安全等各类功能配套设施,建设覆盖全年龄人群需求的游乐、休憩设施,打造多重功能交融、交通便捷可达、景观空间通透的开放共享公园绿地。
精细养护:“草坪轮休制”实现永续共享
随着一批批公园绿地开放,选择到户外活动的市民游客必然会增多。从以前的“只能看”到现在的“可以坐”,不可避免会给草坪带来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害,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压力山大”,怎样才能实现绿地“共享”又“共护”?
在草种选择上,为避免休憩活动对草坪植被造成损伤,绿化部门对于开放共享草坪宜选用耐踩踏的草种,指导绿地管理方将露营区设置在场地边缘或林缘,运动区则设置在开阔草坪相对中心的位置。另外,林下空间也被合理划分为林缘区和林荫区,分别用于露营、轻度运动、休闲活动以及安静休憩,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
还有更加精细化的养护管理守护绿地,通过实施“草坪轮休制度”,让公园绿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首批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的整体保养态势较好,没有出现较大面积的草地破坏现象。”市政园林人士说,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采取轮换养护管理机制,通过播撒易存活的草籽、限定开放时间等方式轮流给予草坪“休息”时间,以便其生长恢复、保持健康状态。
创新管理:“双园长制”促公园“长治”
“无锡还进一步创新开放管理方式。”市市政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以经开区为试点,在全市首推“园长制”,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管理新模式。首批实行“园长制”的有金匮公园,贡湖湾、尚贤河、梁塘河三大湿地公园,蠡河湿地公园、见义勇为公园、镇中公园等7座公园,公园总园长与7名园长将肩负起所负责公园的物业管理、绿化养护、设施管养、改造提升等事项,并开展定期巡园工作。同时,引导和发动公众、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公园绿地的管理中去,营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无锡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导则》中提出的“双园长制”管护机制颇具创新性。“双园长制”通过责任园长和市民园长的分工合作,提升了市民参与度和公园管理水平。该机制包含责任园长和市民园长两个角色。责任园长由绿地主管部门进行任命或选拔,承担着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管理的首要责任。而市民园长则通过绿地管理单位的选拔招募产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单位调整和完善工作策略。此外,市民园长还致力于发展游园志愿者,提高公众参与度,并积极倡导“无痕游园”的文明风尚。
(晚报记者 蔡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