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吃乌饭

  | 陈朴 文 |

  宜兴的亲戚在清明节前就送来了乌饭,让我享受了一顿。按照江南习俗,农历四月初八,是吃乌饭的日子。

  什么是乌饭,简单说就是用乌饭树叶子打碎的汁液加水,将糯米浸泡成淡淡的紫黑色以后,煮成的乌黑、清香且营养丰富的饭。乌饭树是一种比较矮小的灌木,树和叶子的形状都很普通,叶面光洁,嫩的时候呈褐红色。叶子的样子很容易与其他灌木混淆,采摘时要带点心眼,第一次必须有“老手”带着。有时分辨不清,可以把叶子撕开用鼻子闻一下。

  乌饭,看看是简单的一盆乌黑晶亮的糯米饭,但它有文化内涵。最主要的就是它被人们称为“孝饭”,其背后的传说故事就是“目连救母”,如果你想了解故事的情节,不妨去百度寻找,还可以看到有关乌饭的不少其他故事。孝道是中国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可见乌饭的重要地位了。

  乌饭不但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寻常食物,还登上了高级饭店的大雅之堂。民国时期的“乌猪蹄”就是一道每逢国宴必上的著名菜肴。而制作这道菜少不了乌饭树叶。最近十几年,乌饭在我们无锡特别是宜兴成了不少饭店的一道“名菜”,晒干的一袋袋黑糯米成了礼品。当然,山上哪来这么多的乌饭树?有需要就有人去想办法满足这种需要。于是,种植乌饭树采摘乌饭树叶就成了一种新产业,现在已经有人大规模种植乌饭树。

  我爱吃甜食和糯米食,加上乌饭特有的美味,于是与乌饭树结下了深深的缘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到宜兴太华山区,那时候就知道有乌饭这回事。可惜的是,山上的植被被破坏,糯米也是稀罕之物,所以对乌饭只能是空想而已。等到形势好转,我又来到无锡马山,这时候才偶尔接触乌饭树,但因为工作和家务牵累,无法舒展手脚。

  退休以后,回到无锡市区,有了点空闲,却没有了可以采摘树叶的山。后来通过迁居靠近了蠡湖和长广溪,这里有山有水,激发了我爱山水的本性。于是,我多次乘顺风车来到十八湾的华藏、杨湾甚至阖闾城的龙山寻找乌饭树叶。遗憾的是,很不理想,收获甚微,有时基本上是空手而归。

  后来改变主意,从附近长广溪的石塘山开始,沿着山脉往南寻找。老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来到一片人迹罕至的山坡,山上光线很暗,而乌饭树喜欢阳光,我估计没有希望了。我寻来找去,猛然发现一棵大树的根部,竟然长着一些乌饭树!再细细寻找,在这一片大约数百亩的山坡上,生长着不少树龄很长的树木,其中有好几棵乌饭树。于是,我和同伴定定心心地采摘了十多斤树叶。这次采摘的树叶制作了不少乌饭,除了送给儿子和亲戚朋友一部分外,把冰箱的速冻箱都塞满了。

  江南的乌饭树,喂养了江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