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闻“旱”而动!全力守护田间“生命线”

  大型喷灌机给麦田浇灌。

  当前正值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面对旱情的严峻考验,锡城种植户、农业和水利部门闻“旱”而动,投身抗旱保供攻坚战,努力守护好田间的“生命线”。

  种植户与旱情“死磕”

  4月29日晚上8点多,惠山区洛社镇豪强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德平顾不上吃晚饭,和家人、工人们一道,正在田间紧张地进行浇灌作业。两台拖拉机停在田埂边,一台拖着300米长的水管,一台连着水泵,两个喷枪全力运转,在空中划出两道长长的银色水线,奋力滋润着干涸的麦田。李德平告诉记者,喷枪作业直径约70米,每小时可喷灌40至50立方米的水量,即便如此,一天也只能浇透40多亩地。

  “现在小麦正值灌浆期,对水分需求特别大,这几天很关键!”李德平蹲下身子,随手抓起一把土,“你看,土层往下20厘米都是干的,有些开裂的地方能塞进一只手。”

  山地灌溉难倒果农

  与麦田同样“渴望”水分的,还有果园里的果树。眼下正值大浮醉李第一次膨果期,长得快的果子已有大拇指般大小。可分散的地块与起伏的山坡,却给果农们的浇灌作业带来了困难。往年靠自然下雨和空气中的水分足以滋养醉李,果农只需7到10天浇透一次水,今年持续的干旱天气让果农们不得不开启“日日浇灌”模式,力争降低损失。电瓶三轮车成了果农们浇水的“主力武器”,开车、抽水、打水等全靠它。

  天还没亮,大浮社区羊岐村的果农薛建伟就摸黑发动了电瓶三轮车。车斗里,四个装满水的塑料桶随着颠簸发出哐当声响,这300多斤“生命之源”,是他当日奔波的开端,一上午至少来回20趟。相较之下,那些位于山坡上的果园,情况更加艰难。果农郭红星的果园里种着枇杷、桃树和橘树,她无奈地说:“山上离水源太远,杨梅树只能先不管了。”

  “今年1月至4月降雨量只有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这严重影响了地产水果的正常生长。”雪浪街道果农协会会长刘征伟分析说,“现在杨梅处于幼果期,如果近期下透雨,影响还不大,如果5月上旬无雨,对杨梅质量的影响将比较大。”

  多部门联动筑牢抗旱“防线”

  面对严峻旱情,全市农业部门迅速行动,及时发布小麦补水抗旱指导意见,各地火速调配洒水装备,条件有限的区域,则利用无人机喷洒,并增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同时,各地调拨应急资金用于购买喷灌设备和作业补贴,调度各类喷水浇水设施;全面摸排旱情,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在“五一”节前为缺墒小麦地块浇上一遍水,并根据后续旱情、苗情持续补水。

  水利部门也正多管齐下保障水源供应。从市防汛办了解到,江阴沿江12台机泵同时开机,合理调控河网水位;积极协调省水利厅,加大上游镇江、常州引江力度,争取更丰富的水源;优化望虞河引江济太的调度,入湖流量达120至130立方米/秒,创历史新高;协调交通部门,加强沿江船闸控制运用,减少水量损失;合理分配水源,保障宜兴山区饮用水安全,同时启用宜兴西氿应急备用水源地,确保城区供水需求。多措并举之下,目前河网水位与常年基本持平,4月29日京杭运河无锡水位3.46米,太湖水位3.09米。(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