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我和儿子的“成长冒险”

  庐山

  戈壁徒步

  口述:吴慧娟

  整理:潘凡

  脚印刻进戈壁滩的沙砾,车轮碾过川藏线的碎石,汗水洒向三山五岳的台阶……这段充满热血与温情的成长冒险,始于一位母亲的坚持,成于一对母子的双向奔赴。

  当“佛系”少年遇上热爱运动的妈妈,当教育焦虑化作从容放手,他们用脚步丈量世界,在挑战中一起成长。

  亲子戈壁徒步

  我叫吴慧娟,今年42岁。说起我12岁的儿子,小时候可是个十足的“佛系”小孩,一点都不爱动。足球场上球被抢了,他淡定地说“旁边还有人呢”;学街舞时只顾和老师聊天;跳绳更是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都没及格过。

  2023年暑假,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儿子去参加亲子戈壁徒步。可他嫌远嫌累,坚决拒绝。我开启“洗脑”模式,说这是能“吹牛一辈子”的经历,还承诺带他去月牙泉、莫高窟……在我一轮轮的“攻势”下,他终于点头答应。

  出发前,我仗着自己跑过全马和越野,没把4天108公里当回事。可一踏上戈壁,才发觉难度超出了想象。第一天,我们9点出发,近30公里的路程全是沟沟坎坎。儿子从一开始就边哭边走,到下午体能彻底透支,眼巴巴地问我能不能坐保障车。我耐心劝说,“一旦上车,这次挑战就不完整了。”他纠结片刻后,咬牙继续前行。那天,我们直到晚上近10点才抵达营地,倒数第二。

  等到第三天,儿子的脚上磨出了水泡,韧带也开始“抗议”。看着他一瘸一拐的模样,我心疼地说已经有不少人半途放弃,身体受不了上车也不丢人。可他倔强地摇摇头,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快到营地时,总领队安排保障车一字排开跟在后面加油,儿子觉得“丢人”,瞬间来了劲儿,加快脚步超越了好几组家庭,那不服输的劲头让我既好笑又骄傲。

  戈壁徒步回来后,他的变化特别大。他把自己的事情规划得井井有条,学习状态越来越好。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不再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而是更注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和独立能力。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如果他是花,就静待花开;如果他是树,那就等他长成大树。

  车轮上的成长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这句歌词勾起我对“318川藏线”的无限向往。去年,我试探着问儿子,要不要暑假骑行G318?他一听里程数,眼睛发亮:“骑完G318,戈壁那108公里不就是小意思?”被他的豪情感染,我笑着应和:“如果你能骑完,不要说你们学校没有,可能全无锡都找不出几个,尤其是你这个年纪的!”

  7月5日一早,我们从成都启程,开启2160公里的挑战。第一天就遭遇“下马威”,130公里的路程酷热难耐,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骑不动时,路边卖梨子的小摊成了我们的“救命站”。直到晚上9点半才到住处,洗漱时发现因为白天坐在滚烫的石头上歇脚,儿子的屁股、大腿和小腿被灼伤,起了大片红疹子。

  此后,翻山越岭成了家常便饭。记得翻越第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时,40公里的路程有近1500米的爬升。看着那陡峭的山路,我和儿子相视一笑,决定把自行车交给保障车,徒步前进。一路上,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但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体力。累了就坐在路边喘口气,互相打气。当我们终于抵达山顶,俯瞰连绵山脉时,那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让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24天的骑行,从清晨迎着寒风出发,到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抵达住处,酸痛的双腿、凛冽的风,还有高反带来的不适,让每一刻都充满煎熬。

  这场骑行有苦更有甜。我们遇见五湖四海的骑行者,听他们讲述追梦故事;夜晚围坐在客栈火炉旁,分享奇遇与疲惫;儿子还化身“小太阳”,教同行小孩写作业,安慰高反的大人。这段旅程,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收获了跨越年龄与地域的珍贵友谊。

  特种兵式爬山

  去年10月,我们顺利爬上泰山,儿子自信心爆棚,兴奋地说:“轻松拿捏,我想要征服‘三山五岳’!”第二站是嵩山,儿子周五放学后连夜坐火车,凌晨5点半开始爬山。到山顶时,狂风呼啸,仿佛要把人吹跑,但儿子紧紧抓着扶手,眼神坚定。下午3点到达山脚下,晚上又匆匆坐火车回无锡,真正是“特种兵式”爬山。

  之后,庐山、黄山、雁荡山……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次爬山前,儿子都会在自己班甚至隔壁班邀约同学,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加入了我们的冒险队伍。现在,每次爬山之旅至少有两组伙伴同行,孩子们在火车上完成作业,大家一边写一边分享对未知风景的期待。

  儿子还把今年暑假的游玩路线规划好了,准备先在北京玩一周,然后一路骑回无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相声,潍坊的风筝、柯基警犬,淄博的烧烤、琉璃,青岛的海鲜、赶海活动……沿途都是他期待已久的美食和美景。明年暑假,我们约定要骑行滇缅公路,重走远征军之路,让这份少年壮志,继续在山河间飞扬。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一直陪在他身边,支持他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努力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记者手记

  听吴慧娟讲述她和儿子的一场场“冒险”经历时,我被他们身上蓬勃的生命力深深打动。这场成长之旅,不仅是少年的蜕变之路,更是一位母亲的觉醒与自新。

  或许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塑造,而是在爱与信任中,与孩子一同成长。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冒险”,遇见更好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