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的不断增加,很多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人在退休后,并不能享受休闲时光,他们很快就不得不投入另一份“工作”——既要照顾自己的高龄父母,又要看护子女尚未入托的孩子。家中上有“老老人”,下有“小小孩”,许多低龄老人不得不扛起家庭照护的重担。
“退休比上班还辛苦”
家住南京市鼓楼区的王秋月56岁,过着特种兵般的生活,规律地奔波于几点一线。由于孙子还小,她和亲家接力带娃。父亲去世后,她把母亲接来一起住。每天早上6时起床,她利索地给80多岁的母亲做好早餐和午餐,便前往亲家住处带孙子。下午4时左右,和亲家交接完,她又马不停蹄往家赶。
“小孩才满周岁,正是难带的时候,一整天忙下来,腰酸背疼。”王秋月边说边用手撑了下腰,“到了家里还得照料母亲和做日常家务。”儿子和儿媳工作繁忙,早年离异的她,几乎承担起所有的家庭琐事,母亲身体不好,她还要定期陪母亲去医院做理疗。
数着孙子临近上幼儿园的日子,成了王秋月解压的方式。“退休后比上班还累。”王秋月苦笑着说,“没想到退休后,我们依旧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局,两头都要操心,有时候真想喘口气。”
和王秋月相比,江平的“任务”升级了,每隔半个月省内两地跑,因为她的父亲高龄且失能。“女儿生了二胎后,我们夫妻和亲家每半个月轮流照看。轮班时间一到,我就赶到父母身边去。”她告诉记者,家里有一位失能老人是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照看压力非常大,“好在父母退休工资高,能够支付一名专职保姆的费用,否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江苏60周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达到2175万,占总人口25%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逐年上升。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老年子女照护“老老人”父母的情况越来越多。
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低龄老人来说,“两头照顾”的方式既可以减轻子女的压力,也可使高龄老人不离开家庭。但同时存在弊端,高龄老人中失能失智者占有相当的比例,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成为很多低龄老人的沉重负担。一家一旦有失能老人,整个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和心理状态都将面临严峻挑战,长期照顾失能老人让不少家庭人员几近崩溃。
王秋月坦言:“母亲若失能了,不敢想象那样的日子,我们是普通退休工人,经济上不允许,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退休后“两头”照顾的案例在大城市体现得更明显。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宋康(化名)作为教师在2024年初退休,现在不仅要照顾自己年逾八旬的父亲,也要帮儿子照看孙女。
“老人退休后要帮助子女看孩子,替子女分担生活重担,父母健在的话还要照看他们。我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这样。”宋康说,“现在大部分中年人下班时间比较晚,和老伴一起给儿子和孙女做做饭,也是应该的。”
虽然宋康的父亲目前身体状态还较好,但他告诉记者,80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上了80岁思考能力会弱化,每天的喜怒哀乐摆在脸上,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知道什么事就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是目前让人较为头疼的地方。另外,宋康最近还在向社区和一些养老机构打听情况,一旦父亲身体状况转差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后,提早考虑居家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比重达到2.54%。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老年子女照护“老老人”父母的情况越来越多。在人口学家看来,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是老龄化趋势的一个侧影。
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低龄老人来说,“两头照顾”的方式可以减轻子女的压力,也可使高龄老人不离开家庭。但也存在弊端,尤其是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成为很多低龄老人的沉重负担。
“上面请保姆,下面请育儿嫂,对我来说都不切实际。”宋康对记者表示。
江苏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类似王秋月和宋康这样“两头顾”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家住北京的张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中同时要照护摔倒后的年迈母亲,和刚出生一年的孙女,“育儿嫂一个月是8000元,保姆一个月6000元,加起来1.4万元一个月,实际上再算上包吃住,一个月光请人的成本就用完了我和老伴的退休金。”不少受访老人表示,在孙辈母亲结束产假返回工作岗位后,自己不得不参与到“轮班带娃”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和上班一样,中午都无法休息。”而如果能够拓宽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渠道,且价格普惠化,托育服务质量有保障,则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
江苏多地积极探索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探索“老幼共托”照护等新模式。
上午8时半,连云港市海州区路南街道葵花社区的一家幼儿园里,不时有老人前来报到。他们有的4人一组玩起了桌游,有的拿起毛笔一板一眼练起书法。这里是“老幼共托”邻里综合体。
“葵花社区面临老龄化严重和社区用房紧张的双重挑战,许多家庭面临养老和托育的双重压力。”海州区路南街道葵花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秋玲介绍,“我们积极对接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与钟声幼教集团携手,创新‘老幼共托’模式,从重点解决老年人就餐入手,逐步打造了‘乐龄年华’服务综合体,实现‘养老+’。”
“老幼共托”邻里综合体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主体部分仍为幼儿园正常使用,南侧3层楼被改造为供老人活动的社区邻里中心。在每周设立的开放日、传统节日,幼儿、老人一起演出、一起做游戏、一起做手工等。这里“托老”费用很低,一个月不到200元。一些康养项目会根据项目收费,价格也很低。
在南京、常州、无锡等地,多个社区也在探路如何整合多方资源综合解决老幼照护难题。
这种新照护模式令王秋月十分欣喜,直盼着能早点在自家门口落地。“这种模式太好了,方便省心又经济实惠,大大减轻了我们这类人的压力和负担。”
苏州还率先推出“喘息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服务。位于吴中区的喘息式托老所,设有诊疗室、康复室、护士站等医疗配套设施,为失能失智、介助介护等高龄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家属可以将老人送往这里,从养老压力中解脱出来,缓缓力、喘口气。
未来还需多方
合力破解
“两头照顾”难题
彻底破解低龄老人“两头照顾”难题并非一朝一夕,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老幼共托”在全省的积极实践,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结合区域“一老一小”实际情况,进行了精准、适配、有效的探索,下一步,将开展一些深度调研活动,总结现有的一些可复制经验。同时,针对失能老人照护难题,江苏会持续推进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保障。
尽管“老幼共托”模式为低龄老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老幼共托”仍有难点与卡点需要破解。
业内人士表示:“‘一老一小’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老幼共托’想要长远发展,需要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明确的监管机制,培养服务老年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破题。”
“养老不是家庭独舞,而需社会协奏。”专家指出,“低龄老人的负担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协力,政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照护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养老和3岁以下托育服务的财政投入,确保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同时,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提供更多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家庭层面上,年轻家庭要增强“反哺意识”,子女应更多地承担起照护责任,避免将育儿责任过度转移给父母。同时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给予更多情感支持和情绪价值。
(央视网 老年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