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填补国内空白!

无锡研发的GI体外检测模型推出

为企业节省至少40%的研发成本

  本报讯 “低GI食品”备受控糖、健身人士青睐,已成为当下食品行业的“新宠”,而“低GI食品认证”标志则是其重要的“身份证明”。记者昨日获悉,在该项认证领域,无锡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推出的GI体外检测模型,打破了传统只能靠人体试验计算GI值的局限性,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空白。

  GI是血糖生成指数,也叫升糖指数,是指人体摄入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的某种食物后引起的血糖反应,被用来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低GI食品是指含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且GI值低于55(含)的食品。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这一健康赛道,推出了涵盖主食、代餐、饮料等品类的低GI食品。

  “一款食品要获得低GI食品认证要过‘两关’:先经医疗机构的GI值检测,再经过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 无锡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研发工程师陈耕介绍,在检测环节,以往检测食物的GI值主要依赖人体开展体内试验,一般情况下,一款食品的检测需要花费8万多元、历时60个工作日。如果检测结果大于55,那么,这次检测投入对于企业而言就可能是无效投入。这种成本高、周期长的传统体内检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GI食品的研发。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该中心研发创建了基于仿真消化系统的GI体外检测模型(体外模型和理论模型),该模型利用相关技术模拟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血糖反应,并结合相关理论数据,使检测结果最大限度接近体内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10个工作日即可出结果。目前,该模型相关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有了该项技术后,企业在研发一款食品时,可先通过体外测试提前了解食品的GI值,确定其数值低于或等于55时,再送至医疗机构检测。”陈耕解释,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提高送检产品的“命中率”,降低企业在检测环节的无效投入。

  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该中心推出“检测+认证”双轨服务。其中,在检测环节,除了为企业提供产品GI值检测外,还基于检测数据,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对于GI值高于55的食品提供配方优化指导服务;对于达到低GI标准的产品,提供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等技术支持;在认证环节,该中心联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推行“临床试验”+“低GI认证”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检测到认证的“一站式”服务。该中心已为20家企业提供100多批次检测服务,帮助企业节省研发成本超40%,6家企业的8款产品已成功获得低GI食品认证。

  (刘娟)